2.4 船要储备“粮草”,怎么还要储备浮力?

我们现在都知道,公元前两百多年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原理。不过,在想明白这规律之前,人们就懂得借助大自然中的浮性去渡水了:

我国的《易经》中有一句卦辞是:“包荒,用冯河”,意思就是“抱着空心葫芦去渡河”。这种用来渡水的浮具,后来迭代出浮力更大的版本:把很多葫芦用绳子绑在一起,可以捆在背上或扎在腰间,也叫“腰舟”。后来人们开始饲养牲畜,有些地区的人会用兽皮充气后制成皮质的浮具。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一艘万吨的钢铁巨轮浮在海上,和古人抱着葫芦浮在水面本质上并无不同——

不过,钢铁毕竟是钢铁,密度远大于水的钢铁巨轮具体是如何做到稳定地浮在海面,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这种稳定状态会被打破呢?

船是怎么浮起来的?

船要能航行,首先要能稳定地浮在水面或水上。浮性,就是指在一定的装载情况下,船浮于一定水面或者水中位置的能力。如果浮性不足,船就会下沉,甚至沉没。

和水中的任何物体一样,当船漂浮在静止水面时会受到两种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一个是浮力。

先看重力。在这里,重力大小不仅仅是船体本身的重量,还包括机电设备、武器装备、弹药、人员以及各种载荷的重量,这些重量形成一个垂直向下的合力,重心的位置则取决于全船重量的分布情况。

再就是水作用于船体的浮力。一张钢板会沉入水底,但钢板制成的船舶为什么能漂浮于水面?因为它是一个中空而水密(指在一定的水压作用下,船体内部保持不透水的密闭性能)的壳体,能排开相当数量的水而获得很大的浮力。

图片说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舰船的平衡条件包括:一是重力与浮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是重心与浮心在同一铅垂线上。

浮力是竖直向上的,作用点通过船的浮心。浮力是怎么产生的呢?如图所示,浸在水中的船体表面上每一部分都受到水的压力,这些压力都和船体表面垂直,力的大小则和水的深度成正比。不论物体或船体是什么形状,从水平方向来看,来自水的压力都是互相抵消的;而从垂直方向来看,则会形成一个垂直向上的合力,这个合力就是船受到的浮力。

所以,当船舶静止漂浮在水面一定位置时,它就处于平衡状态,此时,重力就和浮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排水量是个什么量?

行业内的人在交流一艘船时,常会先问:“多少吨?”指的就是船的排水量,因为排开水的重量也就是船受到的浮力,所以,排水量也可以理解成船本身的重量吨位。

即使是万吨级别的巨轮,要计算排水量也脱不开这个简单的物理公式:Δ=ρV,其中,V指船排开水的体积,ρ指水的密度,淡水密度为1.000kg/m3,海水密度为1.025kg/m3,计算的结果Δ就是船的排水量,也就是“船的吨位”。

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船的载重量往往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装卸时体现最为明显。当载重减少时,船的重力小于浮力,船舶就会上浮一些,排水体积减少,这个过程中浮力减小,而当浮力减小到与重力相等时,又会达到新的平衡;反之亦然。所以,货船和军舰在装卸货物或装备的过程中,船也会随着吃水量的变化而浮浮沉沉。

船的载重基本上分两类:不变重量(A)和可变重量(B)。其中,不变重量是船使用过程中,重量和重心位置固定不变的载重,比如船体、武器装备、动力装置,各种装置设备和固定压载,等等。而可变重量就是指,在使用过程中重量和重心位置会发生变化的载重,其中,燃油、滑油和备用锅炉水属于B2,余下的都是B1,包括人员,以及食品、淡水和弹药等。

随着可变重量装载情况的不同,船的排水量又可以分为:空载排水量、标准排水量、正常排水量、满载排水量和最大排水量。

其中,空载排水量是指舰船装备齐全,但没有可变重量时的排水量,这是舰艇建造之后可能达到的最轻装载状况,也就是说,只有完整的船和装备。

标准排水量是指空载排水量加上全额的B1,但不包括B2,相当于舰艇上燃油、滑油和备用锅炉水全部消耗完时的装载状况——这时候,人可以在船上正常生活,但船没法开走。

正常排水量在标准排水量基础上再加一半的B2,这也是我们习惯上所指的舰船排水量,通常作为舰艇设计时的指标。

满载排水量是指空载排水量加上百分百可变载重时的排水量,这是一般情况下舰艇出航时的装载状况,装满了人员、食品、淡水和弹药,以及满满的燃油和锅炉用水。

最大排水量指舰艇满载状态下,再加上超额的燃油、滑油、锅炉水、弹药以及超编的人员、粮食、淡水等,这也是这是舰艇可能达到的最大的装载情况。

浮力还要储备?

近距离观看的话,你会看到船体上有一道刻度尺似的标记,那就是船的吃水线。在预期的设计中,当船自由地浮在静水上时,船体表面和水面的交线对应的刻度,就是此时船体浸在水中的深度。

通过吃水线也可以查看船的装载状态。船上的载重越多,吃水线也就越深,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刻度,可能意味着“船需要卸掉一些载重”。

吃水线是怎么来的?扫码看一段吃水线的小历史

为了保证航行安全,水线上会有个安全刻度,只要保证水面在这个安全刻度以下,就意味着排水量足够,浮力“达标”——

但仅仅达标还不够,还需要多留出一些份额。所以,水线之上的空间也会设计成不透、不进水的封闭空间,作为船的水密体积,必要时产生储备浮力。2017年,美国军舰“菲茨杰拉德”与民船相撞,舰体受损严重,舱底进水,但船并没有沉,就是因为舱底上方还有一些水密空间,可以产生储备浮力。

保证规定的储备浮力,也是保证船浮性的主要措施。船舶的储备浮力通常用“干舷”表示,也就是船舶中部由满载吃水线到甲板上缘的垂直距离,干舷越大,储备浮力就越大。

储备浮力的大小通常以正常排水量的百分数来表示。水面战斗舰船从作战的安全性考虑,一般都会预留出自身排水量一倍的储备浮力,具体数值随舰种而不同。例如,驱逐舰通常储备浮力为100%-150%,巡洋舰为80%-130%,潜艇则相对较小,一般为16%-50%。

与军舰相比,民船的储备浮力较小,其大小根据船舶的类型、航海区域以及载运货物的种类而定,内河驳船的储备浮力为10%-15%,海船为20%-50%。

储备浮力有多重要呢?要知道,很多海上沉船事故源自船舶超载,就是因为,超载除了会降低船舶的操纵性,还会使得干舷降低,储备浮力减少。所以,作为船舶预留的抵抗外界不利条件的水密空间,储备浮力十分重要——

要保证航行的安全,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储备的保障,不管是看得见的“粮草”,还是看不见的“浮力”。

来源: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