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作为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其高效利用是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然而,传统生物质热解技术面临产物选择性低、焦炭质量差等难题。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海平、陈汉平团队在《化学科学与工程前沿》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不同阴离子的钾(K)、钠(Na)盐对生物质热解的催化规律,发现碳酸盐(K₂CO₃、Na₂CO₃)可显著提升焦炭产率并优化气液产物组成,为生物质能高值化利用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生物质热解之困:从“粗放燃烧”到“精准调控”
生物质热解可将秸秆、竹材等转化为生物油、燃气和焦炭,但其产物分布复杂:
- 生物油含水量高(可达50%)、成分复杂,难以直接利用;
- 焦炭孔隙率低、碳含量不足,限制其在吸附、储能等领域的应用;
- 燃气热值低(通常低于10 MJ/Nm³),需进一步提质。
传统研究多关注生物质中天然低含量(<2 wt%)的碱金属(K、Na),但其调控效果有限。杨海平团队另辟蹊径,通过人工添加高比例(20 wt%)碱金属盐,实现产物分布的“分子级精准调控”。
催化剂筛选:碳酸盐“脱颖而出”
研究团队选取竹材和纤维素(生物质模型化合物),对比氯化物(KCl、NaCl)、硫酸盐(K₂SO₄、Na₂SO₄)和碳酸盐(K₂CO₃、Na₂CO₃)的催化效果,发现:
- 氯化物与硫酸盐作用有限:仅轻微促进气体产率(提升1.5-2.3 wt%),对焦炭质量影响甚微;
- 碳酸盐表现卓越:
- 焦炭产率提升1.7-3.5 wt%,碳含量从85 wt%增至89 wt%;
- 孔隙率飙升:K₂CO₃使竹材焦炭比表面积从8.6 m²/g跃升至116.8 m²/g,媲美商用活性炭;
- 气体组分优化:CO₂和H₂产率翻倍,燃气热值虽降低,但富氢特性利于后续合成氨或燃料电池应用。
催化机制揭秘:双路径驱动产物升级
通过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团队揭示碳酸盐的独特作用机制:
- 促进裂解:K⁺、Na⁺加速纤维素吡喃环开环,生成线性中间体,进一步脱氧生成CO₂和H₂;
- 芳构化诱导:中间体经脱氢、环化形成环戊酮和苯系化合物,后者聚合为高碳焦炭;
- 酸中和反应:碳酸盐与生物质中的乙酸反应,减少生物油含水量,提升产物稳定性。
应用前景:从“废弃物”到“高值产品”
这项技术的突破为生物质能产业带来三重机遇:
- 焦炭高值化:高孔隙焦炭可替代活性炭用于污水处理或储能材料,降低工业成本;
- 燃气提质:富氢燃气可作为合成氨原料,助力绿氢产业链;
- 生物油升级:苯系化合物含量提升至78.2%,为医药、农药中间体提供廉价原料。
以年产10万吨生物质处理规模估算,K₂CO₃催化工艺可多产焦炭3500吨,减排CO₂约5万吨/年。
挑战与未来:迈向工业化落地
尽管成果显著,规模化应用仍需突破:
- 催化剂回收:碳酸盐需从焦炭中浸出循环使用,否则增加成本;
- 热解工艺适配:现有反应器需改造以适应高盐环境,防止设备腐蚀;
- 经济性优化:探索低比例碳酸盐(如5 wt%)的协同效应,平衡产物质量与成本。
“我们正与企业合作开发连续式热解中试装置,”论文通讯作者陈自岳表示,“目标3年内建成万吨级示范线,推动生物质能从‘实验室创新’走向‘工业革命’。”
这项研究不仅为生物质热解提供了“催化剂设计手册”,更标志着我国在生物质能催化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当竹材与秸秆通过“分子手术”变身高值材料,一场农业废弃物驱动的绿色变革正悄然开启。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