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如何将二氧化碳(CO₂)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成为科学界攻关的焦点。近日,太原理工大学清洁与高效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景杰英、李文英团队在《化学科学与工程前沿》发表突破性成果,成功开发出新型钯/氢化二氧化钛(Pd/H-TiO₂)催化剂,在紫外光照射下,CO₂转化为甲酸(HCOOH)的产率高达14.14 mmol·g⁻¹·h⁻¹,选择性接近100%,性能刷新行业纪录。这项技术为CO₂资源化利用和清洁能源存储提供了全新路径。
CO₂转化之困:从“温室气体”到“液态阳光”的难题
甲酸被誉为“液态氢能载体”,其氢存储密度是压缩氢气的600倍,且运输安全、易于液化,是理想的清洁能源介质。然而,CO₂光催化还原为甲酸面临两大瓶颈:
- 电子“内耗”严重:传统二氧化钛(TiO₂)催化剂受限于宽带隙(仅吸收紫外光)和快速电子-空穴复合,光能利用率不足5%;
- 产物混杂:CO₂还原涉及多电子转移路径,易生成CO、甲烷等副产物,甲酸选择性普遍低于50%。
“缺陷+金属”双剑合璧:催化剂的分子级改造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对TiO₂进行“分子手术”,通过氢化处理在表面制造氧空位(Ov)——这些纳米级缺陷如同CO₂的“捕集器”,显著提升CO₂吸附能力。实验表明,氢化后的H-TiO₂催化剂CO₂吸附量从0.13 mmol·g⁻¹增至0.18 mmol·g⁻¹。
更进一步,团队在Ov表面负载直径5纳米的钯(Pd)颗粒,形成独特的Pd-Ov协同结构。钯的加入如同“电子高速公路”,将TiO₂受光激发的电子快速转移至CO₂分子,使电子-空穴复合率降低80%。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Pd与TiO₂间存在电子转移,极大增强了CO₂的活化效率。
性能飞跃:接近100%选择性的工业级突破
在30℃、2.0 MPa的温和条件下,Pd/H-TiO₂催化剂展现出惊人的性能:
- 甲酸产率达14.14 mmol·g⁻¹·h⁻¹,较未改性TiO₂提升17倍;
- 选择性接近100%,几乎无副产物生成;
- 循环稳定性优异,连续运行5次后活性仅下降8%,远超同类催化剂(通常衰减30%以上)。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性能提升的微观机制:Ov显著增强CO₂吸附能(从-0.104 eV降至-0.885 eV),而Pd通过形成肖特基结加速电子传递,使CO₂分子更易获得电子被还原为甲酸。
从实验室到工业:绿色化学的未来图景
这项技术的突破具有多重应用潜力:
- 碳减排:以年产10万吨甲酸的工厂估算,每年可消耗CO₂约15万吨,相当于5万辆汽车的年排放量;
- 氢能经济:甲酸可作为安全高效的储氢介质,破解氢能运输难题;
- 化工升级:甲酸是医药、农药合成的重要原料,替代传统化石原料可降低行业碳足迹。
研究团队负责人景杰英表示:“我们正与企业合作开发中试装置,目标3年内实现催化剂吨级量产。未来,这项技术有望与太阳能电站结合,打造‘人工光合作用’系统。”
挑战与展望
尽管成果显著,产业化仍需攻克两大难关:
- 光能利用率:当前催化剂仅响应紫外光(占太阳光5%),团队计划通过掺杂改性拓展至可见光范围;
- 成本控制:钯为贵金属,需探索低含量或替代金属方案。
这项“分子级精准调控”的研究,不仅为CO₂资源化提供了高效工具,更标志着我国在光催化领域迈入国际领先行列。当“温室气体”变身为“液态绿能”,一场关乎地球未来的化学革命正在加速到来。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