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化学科学与工程前沿》发表重要成果,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效双金属催化剂(NiRu/SiO₂),可在温和条件下将废弃聚乙烯(PE)塑料高效转化为高价值液态燃料,同时将甲烷生成量降低69%。这一突破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动塑料化学回收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背景:塑料污染的困境与回收挑战
聚乙烯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塑料(占比36%),但其化学结构稳定(仅含C-C骨架),传统方法难以高效降解。填埋或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碳资源浪费。近年来,氢解技术因反应条件温和、产物可控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贵金属催化剂(如钌、铂)虽能实现聚乙烯高效转化,但液态产物产率低(通常不足50%),且会生成大量低价值甲烷(占气体产物50%以上)。如何平衡催化活性与产物选择性,成为塑料回收领域的核心难题。


研究亮点:双金属催化剂的创新设计
浙江大学王凯歌团队提出“双金属协同”策略:以二氧化硅(SiO₂)为载体,通过分步浸渍法引入非贵金属镍(Ni)与贵金属钌(Ru),形成Ni-Ru合金结构。这种设计巧妙结合了两种金属的特性:

  1. Ru的高活性:负责吸附氢分子并解离为活性氢原子,触发C-C键断裂。
  2. Ni的调控作用:通过电子转移改变Ru的表面性质,抑制末端C-C键过度断裂,减少甲烷生成。

实验表明,NiRu/SiO₂催化剂在250℃、3 MPa氢气的温和条件下,液态产物(C4-C45)产率高达83.1%,较传统Ru/SiO₂催化剂(65.5%)提升27%。更关键的是,甲烷产率从25.9%骤降至10.4%,降幅达69%,且液态产物碳链分布向重质组分偏移(如蜡状产物C23-C45占比46.5%),大幅提升产物的工业价值。


机理揭秘:为何双金属催化剂更高效?
研究团队通过多种表征手段揭示了双金属协同的深层机制:

  • 合金结构: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证实Ni与Ru形成合金,Ru的晶格间距因Ni嵌入发生偏移,改变了活性位点的电子环境。
  • 氢吸附增强:氢气程序升温脱附(H₂-TPD)实验显示,NiRu催化剂表面氢覆盖率更高,促进反应中间体脱附,避免其进一步分解为甲烷。
  • 丙烷脱附实验:NiRu催化剂对丙烷(C₃H₈)中间体的氢解活性显著低于纯Ru催化剂,证明其能“拦截”过度分解路径,保留长链产物。

“这就像一把智能剪刀,”论文第一作者张向坤比喻,“传统催化剂会无差别剪断塑料分子链,而双金属催化剂能选择性地剪断特定位置,尽可能保留长链结构。”


工业潜力: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
该技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高效和环保,还具备工业化潜力:

  1. 成本降低:镍的引入减少贵金属钌的用量,催化剂成本下降。
  2. 条件温和:反应温度(250℃)和压力(3 MPa)远低于传统裂解工艺(通常需400℃以上),能耗更低。
  3. 产物高值化:液态产物可直接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而低甲烷产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催化剂的普适性。以正二十烷(C₂₀H₄₂)为模型化合物时,NiRu催化剂同样表现出对长链产物的选择性保留,证实其机制适用于多种聚烯烃塑料。


未来展望:塑料循环经济的催化剂
“这项研究为塑料‘升级回收’(Upcycling)提供了新方案,”王凯歌教授表示,“下一步将优化催化剂稳定性,并探索其在混合塑料废料中的应用。”目前,团队已与多家环保企业合作,推动该技术的工程放大试验。

随着全球“禁塑令”推进和碳减排需求激增,这项技术有望成为塑料循环经济的关键拼图,助力实现“零废弃”目标。正如《自然》杂志此前的评论:“塑料不是敌人,低效的回收体系才是。未来属于那些能将废塑料变为资源的创新技术。”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