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新用--------血府逐瘀汤
来源
王清任《医林改错》
组方
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功能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
主要用于治疗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
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中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则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老药新用
此方经过多年临床应用,我们发现其可治疗气滞血瘀导致的各种症状的疾病。那么,什么样的症状为气滞血虚导致的呢?
气滞血瘀的症状具体可见:胸闷,喜太息,两胁胀痛,暴躁易怒;皮肤有青紫斑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或可触及肿块;女性乳房、小腹胀痛,痛经,经色紫黯有血块,或闭经;口唇爪甲紫暗,面部色素沉着,女性黄褐斑;舌紫暗,或有青紫斑点,舌下静脉郁血,脉涩。
自古医家们就认为血府逐瘀汤这个方子,基本上是为肝气不舒,肝气郁滞导致的瘀血而设,当然,这两者互为因果,瘀血也会导致气机瘀滞。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现代人对自我要求变高。因为肝气不舒、气机瘀滞而引起的瘀血情况,是非常多见的,因此这个方子的应用,要明显比古代广泛得多 。那么他都能治疗什么疾病呢?
1.头痛类疾患。血府逐瘀汤对肝火和瘀血同时为患的效果就非常好
胸胁痛类疾患,如冠心病心绞痛、肺心病、胸膜炎、肋软骨炎、胸部外伤、肋间神经痛、矽肺等
痉挛性疾患。如呃逆、神经性呕吐等
消化系统疾患,如粘连性肠梗阻、慢性肝炎、肝硬化、脾肿大等。
妇产科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输卵管不通、不孕症、子宫外孕、闭经、更年期综合征、流产后腰痛出血、乳腺增生症等。
6.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患,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心脏瓣膜病、动脉炎、静脉炎等
7.神经精神疾患,如顽固性失眠、神经症、夜游症、癫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另外经过多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能显著抑制血栓形成,显著增加血小板膜的流动性,因此还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还可以用于血栓后期的康复治疗。效果也是不错的。
禁忌及注意事项
由于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忌用。有出血倾向的人禁用。另外服用此药一段时间以后要监测血小板。此药服用一段时间后,要停药几个月。然后再接着服用。在服药期间如出现皮下出血牙龈出血及月经量明显增大的情况立即停药。还有因为世面上此类药做成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各种剂型,只要选择适合自己就可,不要有过多的心理负担,
作者: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体育新城院区药剂科 副主任中药师 姜翠蕾
审稿专家: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体育新城院区药剂科 主任药师 李玲
来源: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