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子心理咨询11天后自杀”的新闻引发热议,社交平台上各类“超准心理测试”持续刷屏。这些事件暴露出公众对心理问题认知的三大困惑:心理咨询和医院治疗有什么区别?网络心理测试靠谱吗?自评量表显示抑郁该不该信?
一、心理咨询VS医院就诊:找准“心理地图”
如果把心理困扰比作“阴雨连绵”的天气,心理咨询师就如同向导,通过谈话技术帮助来访者整理思绪,比较适合应对工作压力、情感困惑、亲子矛盾等发展性问题。
而当出现“暴风雨预警”时,比如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失眠、自伤念头,或出现幻觉、妄想等异常心理现象,就需要到专业精神心理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评估开具药物或制定治疗方案,就像应对台风需要专业气象团队一样。
关键分界线:当出现情绪低落、有轻生的念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无法工作、学习、与人正常交流、拒绝外出等)、或伴有躯体症状(心慌、手抖、焦虑、失眠)时,必须立即就医。
二、网络心理测试:娱乐≠诊断
社交平台上“测测你的心理年龄”“抑郁症专业测试”等往往披着科学外衣。真正的心理测评需要专业的评估工具,如宗(Zung)氏抑郁自评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但仅靠量表的评估结果去确诊,随意答题得出的“中度抑郁”结论并不可靠。但这类测试像“心理体检提醒器”,如果多次结果显示异常,或测试后持续感到不安,就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提示需要专业评估。
三、自评量表的正确打开方式
常用的宗(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宗(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自评工具,就像心理健康的“体温计”:能提示发热,但确诊“肺炎”则需要更深入的检查治疗。
自查显示中度抑郁时,正确的做法是:
1. 记录具体症状(情绪/睡眠/饮食变化)。
2. 近两周的生活事件(如失恋、失业、亲人离世等)。
3. 携带自评量表结果到正规医院复查。
行动指南:守护心理健康的三个锦囊
1. 选择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应具备国家二级/三级证书,精神科医生需持有医师资格证。
2. 危机干预原则:发现情绪低落或有轻生念头时应立即联系热线(如浙江省统一心理援助热线96525),或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就医。
3. 日常心理保健: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每周3次有氧运动,多与亲人或朋友交流,保持联系。
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免疫系统,既不需要对偶尔的情绪感冒过度恐慌,也不能忽视持续的心理发热。当我们学会用科学的“心理体温计”测量,用专业的“心理药物”治疗,就能在阴晴圆缺中保持生命的韧性。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脆弱,而是对自己最智慧的温柔。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