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经常有胃脘部灼热、疼痛,餐后腹胀,吃点就饱的感觉?或者经常恶心,呕吐,爱打饱嗝?
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胃镜、肠镜、超声、CT,花了不少钱也没查出什么实质性问题,但又整天胃不舒服,导致情绪焦虑,影响日常生活,心里有苦说不出!
如果您有以上症状,可能是得了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胃肠病,其属于有消化系统疾病,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未发现有器质性改变的一大类病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失眠等状态,导致形成“消化不良—情感障碍或失眠—加重消化不良”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从中医角度,本病归属于“胃痞”的范畴。“痞”在《黄帝内经》称为“否”“满”“否塞”等。“痞”的记载始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胃痞”与长期的情绪低落,劳倦过度,饮食不节,或冷热刺激有关。
脾胃是人体“运化”大器,病理因素长期刺激会产生“痰”“瘀”“湿”等病理产物。痰邪黏滞胶结、缠绵难愈,瘀邪阻滞气机、耗血伤津,湿邪重浊粘滞、易伤阳气,它们粘滞不易摆脱,像“栓子”一样堵住了体内流动的气,堵住了水液代谢通路,使人体气机不畅,脾胃功能受损,水谷精微无以运化,气血化生无源,神机失于濡养,出现胃肠功能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本病初期以实证为主,后期多为虚实夹杂。
正常情况下,及时就医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及情绪状态。目前,中医治疗此病常采用中药内服、针灸、内科推拿及功法导引等方法。除此之外,居家可自行穴位按揉,以缓解不适。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胃肠病,在中医中属于“腑”病。《灵枢》中记载:“邪在腑,取之合。”合穴是治疗腑病的特定穴;又《难经》云:“五脏募皆在阴,何谓也?然: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募穴与腑相通。合募配穴治疗腑病可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素问》载:“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募穴为阴,背俞穴为阳”,俞募配穴可调和阴阳,以舒畅脏腑经络之气。故居家可选用胃经的合穴足三里、胃经的募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中脘,以及胃经的以上采用了合募配穴、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治疗作用。
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髌骨上外缘,犊鼻穴与解溪穴的连线上。(胃合穴)
简便取穴: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穴的位置,自犊鼻直下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按揉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上4寸。(八会穴-腑会;胃募穴)
简便取穴:胸骨柄下缘与肚脐连线中点处。
按揉双侧章门穴: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之下际。(八会穴-脏会;脾募穴)
简便取穴: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即为此穴。
按揉双侧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1.5寸。(背俞穴)
简便取穴:背部与肚脐相对应处,是第2腰椎棘突,向上属3个锥体即第11胸椎棘突,旁开2横指处。
以上每穴按揉3-5分钟。此外,根据症状虚实,可配合采用易罐、刮痧等疗法,协同增效除了采取医疗手段治疗外,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最重要的。例如,适当锻炼,以微微出汗为宜;注意劳逸结合;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酗酒等;调畅情志,起居有节!保持正气充足,让疾病无处可逃!
(本文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撰稿人:邢月/张晓梅
审稿:王朝辉
排版:李述东
来源: 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