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变多,湿热的气候会给人体带来过多的湿气,身体也许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湿气”一词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人总说自己湿气重,那么湿气到底是什么?如何判断体内有湿气?如何祛除体内湿气?

“湿”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但当湿气超过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称之为“湿邪”。我们中医所讲的湿气多数情况下就是指湿邪。

湿气的来源一般有外感和内生两种,中医把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引起,即外感湿邪。

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导致水湿停聚引起,即所谓“脾虚生湿,水湿内停”。

体内有湿气常有以下六种表现:

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是体内有湿的表现。

肢体困倦,睡醒后仍不解乏,浑身不清爽,有头昏脑涨之感,记忆力减退。

食欲不振。湿邪困扰脾脏,脾主运化失司,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口中黏腻等症状。

面部易出油,面色发黄、发暗、油腻,有的伴有头发出油,或者耳内总有湿油感。

大便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大便粘马桶上不易被冲走。

关节疼痛、变形。湿邪侵蚀到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关节酸痛,屈伸不畅。

湿气主要源于食物、环境、生活习惯,夏季炎热雨水多,饮食偏寒凉,加之猛吹风扇、空调导致寒湿集聚体内,进而刺激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无法很好的运化水湿,使身体处于一种不舒适的状态。因此应格外注意祛湿。

首先,我们要防外湿,尽量避免冒雨涉水,减少在潮湿环境中。在室内,我们可以适当地开空调或抽湿机抽湿,保持室内湿度。

其次,注意调整饮食习惯,少吃肥甘厚腻、寒凉食物,减轻脾胃负担,避免暴饮暴食。

最后,在排湿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养脾。只有脾胃真正健运起来,身体才能自主地完成水液代谢,把水湿排出体外。否则,吃再多祛湿药都是没有效果的,湿气只会“去而复返”。

中医祛湿有办法,如艾灸、拔罐、穴位按摩等,

1.艾灸: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为脾、胃经穴位,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增强人体吸收运化,排除水湿的能力,同时强健脾胃。

2.督灸:督脉主一身之阳气,通过灸补可振奋阳气、运行气血、疏通经络、祛寒除湿。督灸适用于寒湿特别重的人,施灸时沿脊柱铺敷药物、姜或蒜,上面再放上艾绒,灸后注意避风寒,适量饮用温开水。

3.拔火罐:拔火罐通过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使皮肤受到挤压和牵引,从而促进气血流通,消除湿气,减轻肌肉酸痛等症状。拔罐的部位比较灵活,可以选背部,或因为湿困而酸痛、活动不便的部位,拔罐时间应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及病情轻重缓急而定留罐时间,一般拔罐时间为10~15分钟。

穴位按摩:可选取脾、胃经穴位如三阴交、丰隆、足三里,以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健脾祛湿。

(本文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撰稿:辛瑞/张晓梅

审稿:王朝辉

排版:李述东

来源: 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