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疼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很多时候不能查出具体原因,往往会突然发作,身边既无医生也无药物。这时候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在特定穴位来按压,有时也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止痛效果。
(一)头痛:按压太冲、内关
操作:头痛发作时,可同时按压两手内关穴,按压一到两分钟,按压太冲穴。按压时向上用力,使酸胀感随着经络运行向上传导。两处穴位交替按压3 min至4 min。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曲泽和大陵的连线上,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常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不仅能治疗头痛、缓解心绞痛、缓解心律不齐,还能治疗咳嗽、胸闷等胸中诸疾。另外,在紧张时也可以按压内关穴,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拇指宽度为标准,从第二趾间往后推,凹陷处即为太冲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具有疏肝理气、调经和血、镇惊息风等功效。李长俊在《无极针法》写到“头颅太冲求,颜面合谷收”,对于经气逆乱于上的偏头痛,可通过刺激太冲穴调和肝经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
(二)腹痛:按压合谷、足三里
操作:腹痛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由多种病因引起,可指针按压合谷缓解腹痛。患者采用坐位,屈肘,两手掌侧立,医者面向患者,左手拇指放在患者右手合谷穴位上,同理,医者右手拇指放在患者左手合谷穴位上,两手交替同时用力按压,或者嘱患者自行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足三里可用拇指用力点按10 min左右。
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第一二掌骨间,拇指侧的中点,属手阳明大肠经,可缓解腰痛、腹痛,同时对头面五官痛症如头痛、眼痛、牙痛、咽喉肿痛等有疗效,故有“面口合谷收”一说。
足三里位于犊鼻下3寸,小腿前外侧,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属于足阳明胃经,为保健要穴。可调场人体气机,梳理人体上、中、下部气血。所有肠胃问题,如胃痛、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都可以按压足三里。
(三)足跟痛:按压承山、昆仑、太溪
操作:先用拇指点揉承山穴1 min,再用拇指和食指按压昆仑及太溪穴2 min,由轻到重捶击痛点,重复3至5次。
承山位于俯卧位,下肢伸直或足跟上提,其腓肠肌部出现人字纹,在其下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可柔筋缓急、通络止痛。昆仑穴在外踝尖与跟腱间的凹陷处,太溪与之相对。两者合按可益肾壮骨、舒筋通络。锤击痛点可活血止痛。
(四)痛经:按压三阴交、关元、中极、气海、足三里
操作:各个点位采用点、按、揉3 min 至5 min
三阴交:侧坐垂足,在内踝尖直上4横指(即3寸)处,胫骨内侧面后缘,属于足太阴脾经。关元穴:腹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属于任脉,为女子藏血之处。中极穴:仰卧位,将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属于任脉,有益肾助阳,通经止带的功效。气海: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属任脉,有补肾培元、益气养血的功效。
(本文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撰稿:陈小朝 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胡景瑞 成都中医药大学
审稿:郝洋/郭盛楠
排版:李述东
来源: 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