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防暑,冬防鼠!”这句俗话说的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应当采取措施预防暑热,而在冬天,由于野外食物减少,气候寒冷,鼠类会潜入居民住宅过冬,为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这种传染性极强的鼠传播疾病的高发创造了条件。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发病数多的传染病,尤以亚欧大陆北部及东部高发[1],而我国又是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尤其在东北、华东、中南和西南等地区最为高发,每年我国的发病数占世界发病总数的70%以上[2]。

1.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也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科正汉坦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HFRS疫情主要由汉坦病毒的两个亚种汉滩病毒(HTNV)和汉城病毒(SEOV)引起[3],这两种汉坦病毒不同亚型的病毒种各自具有严格单一固定的啮齿动物宿主,他们的主要宿主动物分别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因此我国的疫区也可分为姬鼠型、家鼠型和混合型三类[4]。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季节性明显,呈双峰趋势,每年春季(4月至6月)和秋冬季(10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其中春季高峰为小高峰,也是家鼠型发病高峰,发病率最高在5月或6月,因为此时正是鼠类繁殖的高峰期,食物充足,鼠类种群密度提升,导致出现发病小高峰;秋冬季高峰为大高峰,由于气温下降老鼠进入人类居住区和农民秋收进入野外劳作,人们和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等接触增加,导致姬鼠型发病显著提高,发病率最高在11月。混合型疫区则兼具两者特点,春季和秋冬季均有流行,但以优势鼠种的季节性特征为主[5-6]。

2.出血热的发现、传播及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1932年的中国东北,当时被称为“孙吴热”“黑河病”,病死率高达30%。但当时的科学家并未能发现其病原体。直到1978年,韩国科学家李镐汪首次分离出汉坦病毒,才揭开其神秘面纱。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1.接触传播:人类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或血液后导致感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病毒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体内。

3.呼吸道传播:吸入含有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尘埃,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侵入。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并可能导致流产死胎。

5.螨媒传播:革螨和恙螨作为媒介,在鼠间传播病毒,或在特定条件下叮咬人类,有可能导致人类感染。

人在感染汉坦病毒后,大多表现为隐性感染,少数出现发热、出血、肾脏损害等症状。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典型出血热患者会有“三红”和“三痛”的症状即面部、颈部、胸部皮肤潮红和头痛、腰痛、眼眶痛,还会出现球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皮肤出血点等症状。一般出血热病程分为5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一般轻症患者只表现为发热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而重症患者的前三期会出现重叠并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和高热,病情变化快并可能导致死亡[7]。

3.不能掉以轻心的流行性出血热现状

我国一直都是受流行性出血热影响最严重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每年我国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数在4万-6万例,1995年更是达到62754例的峰值。近年来,随着防控措施的加强,发病率有所下降,自2010年以来,每年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人数降至1万例左右[8-9]。随着出血热疫区疫苗的推广,近三年发病率进一步降低,维持在每年5000例左右。但我们仍不可掉以轻心,东北、华北等地区依然是高发区,且病例范围不断扩大,新疫点不断出现,一些老疫区也出现反弹迹象,野外职业人群如农民、林业工人等发病率仍然很高,周期性波动依然存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图源:Pixabay

4.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病程长、恢复期长,一般出血热患者在病后3~4周进入恢复期,恢复期一般在1-2个月,而重症患者的恢复期可能长达3-6个月,给患者和其家庭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防鼠灭鼠: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通过鼠类传播的疾病,因此防鼠灭鼠至关重要。在家庭里要封堵通往外界的通道如门窗、下水道等缝隙,并使用挡鼠板和防鼠网。定期清理杂物堆物,使用密闭垃圾桶,减少老鼠栖身之处和食物来源。在一些·重点场所如饭店后厨、食品仓库等使用捕鼠工具捕鼠灭鼠,鼠患严重的老旧街道小区可经专业人员指导有防护的投放鼠药诱杀老鼠。

2.注意食品卫生:家中储藏的食品要在封闭环境保存,避免鼠类污染,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避免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勤洗手,食物和水需煮沸消毒。

3.注意个人防护:在野外工作时应注意穿长袖、长裤并将袖口、裤脚扎紧,佩戴防护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物体,被划伤时需要及时处理伤口并消毒,减少感染风险。

4.及时接种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它适用于16-60岁的人群[10],尤其是东北、华北等高发区的居民和野外职业人群,应主动接种出血热疫苗。疫苗全程共接种三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为基础免疫,第三针为加强免疫,需在基础免疫后1年后进行。在流行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对高风险人群提供接种服务。接种后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晓娟,王文瑞.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4(7): 50-53.

[2]郑兆磊.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与疫源地现状分析[D].山东大学,2019(09).

[3]汪娟,冯玉亮,周兴余,周久顺,.2018—2022年四川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4,(08):923-931.

[4]郑兆磊.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与疫源地现状分析[D].山东大学,2019(09).

[5]邓雪飞.2004-2021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分析及2020-2021年江西省鼠传出血热相关病毒流行现况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23(02).

[6]曹云贤.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分析[D].山东大学,2023(01).

[7]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9版)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92-101.

[8]邓雪飞,杜珊珊,黄晓霞,王芹,李阿茜,李川,孙丽娜,芜为,李昊,刘铁柱,田婷婷,王世文,梁米芳,李德新,谢春,李建东,.2004-2021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23,(01):70-74.

[9]郭绶衡,高立冬,.1991~200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04):359-361.

[10]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高志良,王贵强,连建奇.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专家共识[J].传染病信息,2021,34(3):193-201212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撰稿:重庆市永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王鹏见习医师、王亚副主任医师、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