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废水处理技术突破:低能耗高效脱氮,丝状细菌成“关键功臣”

导语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污水处理厂的能耗与脱氮效率矛盾日益突出。传统工艺需消耗大量能源,且难以应对低碳氮比污水。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日本东北大学联合团队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发表重磅研究成果:通过AnMBR-NF-PDA耦合工艺,成功实现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氮的高效去除,总氮去除率突破90%,能耗降低44.8%。这项技术不仅破解了低碳污水脱氮难题,更让丝状细菌从“麻烦制造者”逆袭为“核心功臣”,为全球污水处理行业提供了低碳转型新范式。


传统工艺遇瓶颈:高能耗、低效率催生技术革命

传统污水处理依赖“硝化-反硝化”工艺,需消耗大量氧气和碳源,处理1毫克氨氮需4.57毫克氧,且总氮去除率不足85%。而新兴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虽节能,却对水质波动敏感,易受有机物干扰。

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完全硝化(NF)部分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三大单元创新耦合:

  1. AnMBR单元:通过厌氧发酵将COD转化为甲烷,同步将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NH4+),COD去除率高达96.7%。
  2. NF单元:在好氧条件下将NH4+完全氧化为硝酸盐(NO3−),为后续反应提供稳定底物。
  3. PDA单元:利用丝状细菌将NO3−部分反硝化为亚硝酸盐(NO2−),再由厌氧氨氧化菌(AnAOB)将NH4+与NO2−直接转化为氮气,实现“一步脱氮”。

通过调节进水比例,系统在COD/NO3−-N比为3.44时达到峰值性能:COD总去除率97.3%,总氮去除率86.1%,且无需外加碳源。


丝状细菌逆袭:从污泥膨胀元凶到脱氮“桥梁”

传统观念中,丝状细菌常引发污泥膨胀,被视为运行障碍。但本研究首次揭示:特定丝状菌(如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竟是PDA单元的“秘密武器”。

关键机制解析

  • 精准控碳:通过调控原水比例,丝状菌将NO3−转化为NO2−后“戛然而止”,避免过度反硝化消耗碳源,为AnAOB提供稳定底物。
  • 颗粒化助推:丝状菌形成网状骨架,促使污泥颗粒直径从300微米增至528微米,沉降速度提升45%,系统稳定性大幅增强。
  • 基因级证据:宏基因组分析显示,丝状菌高表达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arGHI),而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rK/S)活性受抑,确保NO2−高效积累。

实验中,丝状菌丰度达31.59%时,系统脱氮效率提升至90.14%,证实其“桥梁作用”不可替代。


三大突破点:低成本、低能耗、高兼容性

  1. 能耗直降44.8%:AnMBR回收甲烷能源,PDA单元利用原水碳源,相比传统工艺减少氧气消耗1.89毫克/毫克氨氮,综合能耗降低近半。
  2. 抗波动性强:NF单元彻底消除氨氧化不彻底的风险,即使进水COD波动(62.6-102.2 mg/L),系统仍保持稳定运行。
  3. 污泥减量30%:颗粒化污泥减少剩余污泥产量,配合甲烷回收,系统碳减排潜力显著。

对比现有工艺(见表2),AnMBR-NF-PDA在同等处理规模下,无需外加碳源,总氮去除率较传统工艺提升10%,较单一Anammox工艺稳定性提高50%。


从实验室到现实:技术落地挑战与前景

目前,该技术已在西安某中试基地连续运行12个月,处理规模达10吨/日。团队负责人李倩教授指出:“下一步将攻关低温适应性,目标在15℃下维持80%脱氮效率。”

应用前景展望

  • 城市污水处理:特别适合低碳氮比(C/N<3)污水,可节省药剂成本40%。
  • 工业废水处理:食品加工、制药等高氮废水处理场景潜力巨大。
  • 资源回收:甲烷回收可满足处理厂20%自用电需求,实现“以废产能”。

结语:污水处理进入“精准控菌”时代

从“厌氧氨氧化”到“丝状菌调控”,这项研究颠覆了传统污水处理的微生物管理理念。当技术瓶颈转化为创新跳板,污水处理不再只是环保课题,更成为能源回收与碳中和的关键一环。未来,随着AnMBR-NF-PDA工艺的规模化应用,碧水蓝天的愿景或将加速照进现实。

科学家寄语:“微生物是污水处理的‘无名英雄’,读懂它们的语言,就能解锁绿色未来的密码。”——李倩教授团队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