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称:萩、胡枝条、扫皮、随军茶功 效:润肺清热,利水通淋《万叶集》作为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其中记载众多植物种类,而胡枝子(即“萩”)的频繁出现,彰显了其在日本文化中受欢迎程度之深厚。实际上,在中国,胡枝子亦深受人们喜爱。即便白日的温度依旧炽热,胡枝子的绽放,便能让人感知到秋天的临近。胡枝子,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名字,对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然而它实际上是豆科胡枝子属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植物。作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胡枝子凭借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和生态价值,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根系极为发达,能够深入土壤深处吸取水分和养分,这使得胡枝子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无论是干旱的山坡地带,还是湿润的河岸区域,都能见到它那充满生机的身影。这种植物拥有众多的别称,在不同的文献和地域中有着不同的名字。例如,在《救荒本草》一书中,它被称为随军茶;而在《盛京通志》中,它又被称为牡荆、荆条、楚子。在《青岛木本植物名录》里,它又有了扫皮、胡枝条的别名。《中国树木分类学》则称它为杭子梢,《国产牧草植物》中又有了虾夷山蔌、胡枝花、鹿鸡花、扫条等名称。在《福建民间草药》中,它被称作野花生;而在《江西民间草药》里,它又有了过山龙、羊角梢、豆叶柴的绰号。最后,在《闽东本草》中,它被称作夜合草、假花生。

在我的记忆深处,山路两旁总是能见到胡枝子的身影,或独立成株,或聚集成群。胡枝子并不高大,甚至可以说略显矮小,但它们生机勃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无法被忽视的。它们的叶片精致而翠绿,既迷人又充满活力,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绿色宝石,点缀着山间的小径。胡枝子的花朵同样精致,呈现出红紫色或淡粉色,形状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为山路增添生动的色彩。每当微风吹过,那些花朵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生动的故事,讲述着它们如何在崎岖的山路上顽强生长,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绽放出最美丽的姿态。胡枝子是直立的灌木植物,通常可以生长到一到三米的高度,它拥有众多的分枝。这些分枝呈现出黄色或者暗褐色,并且具有明显的条棱。茎的状态直立或铺散,表面覆盖着柔毛,一棵胡枝子植株就能够生长出一片高大的绿篱,能为环境增添绿色屏障,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的一件绿色外衣。作为豆科植物的一员,胡枝子同样具有羽状复叶的特征。它的羽状复叶由三片小叶组成,每片小叶都呈现出圆润的形状,有倒卵状长圆形、卵形或倒卵形,边缘光滑,没有锯齿,它们的先端通常是钝圆的或者略微凹陷,而基部则接近圆形或者宽楔形,颜色翠绿且富有光泽,显得非常可爱。可惜,叶片的质地非常薄,叶脉不明显,只有主脉隐约可见。胡枝子的花序是总状花序,它们腋生在枝条上,长度往往超过叶子,形成大型而较为疏松的圆锥花序,一串串地挂在枝头。总花梗的长度一般在四到十厘米之间,而单朵花的花梗则非常短,大约只有二毫米长。花萼浅裂成五枚裂片,裂片是卵形或三角状卵形。

胡枝子是豆科蝶形花冠,蝶形花亚科植物的标志性特征是蝶形花冠。胡枝子的花冠由五枚花瓣组成,分为三种类型:一枚旗瓣,两枚翼瓣和两枚龙骨瓣,它们从上往下呈覆瓦状排列。最上面最大的一枚是旗瓣,形状类似三角形,花开后向外张开。花朵中央两侧有两枚近似平行排列的花瓣,即翼瓣,它们在花开后像翅膀一样张开,是昆虫停留和采蜜的地方。下部是两片闭合的花瓣,它们连合成舟状,称为龙骨瓣,包裹着内部的雄蕊和雌蕊。胡枝子的花朵通常呈现紫红色,但也有白色花的品种,花朵形状酷似蝴蝶,非常引人注目,旗瓣是倒卵形的,中央有一道微凹的痕迹。翼瓣较短,呈近长圆形。龙骨瓣与旗瓣长度相近,先端钝圆,基部具有较长的柄。胡枝子的花期主要集中在七至八月份,到了九至十月份,它的种子就会成熟。荚果呈斜倒卵形,相对扁平,长度大约十毫米,宽度约五毫米,表面具有网纹,并且密被短柔毛。胡枝子,既可登大雅之堂,又可入百姓厨房。这种经济作物,不仅被民众用作食物、饲料和薪柴,还曾是举世瞩目的名花。在樱花成为日本全民崇拜的象征之前,胡枝子一度是日本最著名的花卉之一,差点成为日本的国花。中世纪的日本,胡枝子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堪比当今的樱花。为了表达对胡枝子的热爱与尊重,日本人特地创造了一个字——萩[qiū],作为其雅号。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日本是名副其实的“萩”之国,而非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樱之国。尤其秋天,总是显得格外的宁静与萧瑟,大自然的色彩似乎也随着夏日的热烈而逐渐淡去,花朵的种类自然不如春天那般繁多。日本独具匠心地评选出了“秋日七草”,这七种植物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秋季的舞台上各显风采。胡枝子,亦即“萩”,被赋予了“七草之首”的殊荣。胡枝子的花朵虽不张扬,却以细腻的淡紫花色,点缀着山野与屋舍,成为秋日里一道珍贵的风景线。它那摇曳生姿的姿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秋天的心事,令人不禁为之驻足欣赏。细思“秋日七草”,芒草如茅草般坚韧,葛花虽小却精致,石竹虽矮却挺拔,败酱草默默无闻地生长,兰花在室内静静绽放,牵牛花虽然早凋,却也曾经绚烂一时。然而,真正能够代表秋天,且在山泽间自由生长,屋舍边摇曳生姿的,恐怕只有胡枝子了。它以其独特的风姿,领衔翘楚,成为秋日七草之首,恰如其分地代表了这个季节的韵味。

秋风送爽,万物凋零,唯独胡枝子在绽放。无论是在山坡、荒野还是路旁……它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适应干旱、贫瘠、酸性、盐碱以及频繁的刈割,甚至能耐受严寒。从华南到华北、东北、西北,胡枝子的优雅身姿无处不在。尽管它看似平凡,却拥有多种用途。其枝条易于燃烧,火力旺盛,烟雾少而热量大。在中国一些平原乡镇,森林覆盖率低,农户常常面临烧柴短缺的问题。因此,大规模种植胡枝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胡枝子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根瘤菌能够固定土壤中的游离氮,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种植三年胡枝子,土壤中的含氮量可增加5.1%,它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提高土壤肥力。由于其生长迅速,覆盖性好,胡枝子适宜在坡地生长,它成为丘陵漫岗水土流失区治理的理想树种,其树冠能截留约20%的降雨。胡枝子花朵繁多,花期长,蜜量丰富。花粉中含有十七种氨基酸和十六种各类矿物质,以及铁、锰、硫、锌等微量元素,是蜜蜂的最佳蜜源。胡枝子的枝条柔韧细长,俗称“苕条”,是编织业和纤维板加工的重要原料。胡枝子还是高产型树叶饲料资源,分枝多、叶量丰富,叶子香味浓郁,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是牛、马、羊、猪、兔、鹿、鱼等动物的优质饲料。其种子千粒重九克左右,每公斤种子约有十万粒,含油量为9.2%,种子富含粗蛋白质、油脂、氨基酸、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适合煮粥或制作豆制品。由胡枝子制成的食品富含纤维素,容易产生饱腹感,同时还能促进胃肠道活动,是理想的减肥辅助食品。胡枝子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代茶饮品,也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根、茎、花、叶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和止血的功效。不仅能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还适用于牲畜的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胡枝子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改善肾功能不全等多种药理作用。据《救荒本草》记载:“胡枝子,俗称随军茶,生长在平原泽地,有两种叶形,大叶的类似黑豆叶,小叶的茎类似蓍草叶,形似苜蓿叶但更为宽大,花色有紫有白,结出的种子如粟粒大小,气味与槐树相似,性温,可缓解饥饿。”采集它的种子轻微碾磨,即可制成米粒状,先用冷水浸泡洗净,再用沸水烫煮三至五次,去除水分后下锅,既可煮粥也可做饭食用,加入野绿豆味道更佳。同时,采集嫩叶晒干后泡茶饮用,不仅可以解渴,也是一种享受。在古代交通不便的背景下,胡枝子的嫩叶作为茶饮,其果实则作为充饥的食物,在军人行军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胡枝子是神奇的植物,在我们生存的星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守护者,还肩负着捍卫土壤质量的重任,同时,它还是一座药用价值的宝库。因此,授予它“绿意盎然的生态守护者”的美誉,实乃当之无愧。(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 | 陈凤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获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区60周年长白山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志愿者”称号。```

来源: 吉林科普微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