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聚焦
李女士,22岁,双侧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佩戴助听器效果不佳后,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开机,李女士虽能感知声音,但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许多困难。她发音不清、语速极慢、语句连贯性差,严重影响日常交流。于是,李女士前往康复科寻求专业治疗师的帮助。
经过言语治疗师的初步评估,发现李女士的发音问题可能源于术后对人工耳蜗声音的适应不足和长期听力损失导致的发音器官功能减弱,如唇、舌、软灵活性差及肌力不足,可以通过构音康复训练予以改善。
构音评估
根据声母构音表(表1)可知,构音清晰度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息息相关。
第一,治疗师对李女士构音器官进行评估。发现李女士的舌灵活性较差,尤其舌尖上抬无力,可能影响d、t、n、I等舌尖前音的构音清晰度;舌肌力不足,无法完成弹舌动作;舌根感觉较差,可能影响g、k、h等舌根音的构音清晰度。
第二,言语治疗师使用构音标准化量表对李女士的语音清晰度进行评估。发现李女士的构音清晰度仅有55%,在d-t、n-I、sh-s 等音位对上存在音位替代或歪曲的问题。
第三,言语治疗师利用软件测量李女士连续语音下的韵律问题。发现李女士的语速过慢、重音强度不足、语调变化不足。
构音训练构音器官的正确摆放位置和肌力是发音清晰的前提条件。治疗师指导李女士每天进行舌操练习。构音训练是改善清晰度的关键。综合运用最小音位对比、绕口令、韵律训练等方法(图1),不仅有效提升构音清晰度,而且能使言语呼吸、发声、共鸣系统协调统一,最终建立舒适、清晰、流畅的语音。
图1 音位对比韵律训练
言语治疗师使用《黄昭鸣-韩知娟词表》、《汉语音位对比分析表》等对李女士训练前后的声母、韵母、声调水平进行评估。10次训练后,各项言语能力明显提升(图2)。
图2 语音清晰度训练前后对比
言语治疗师使用《成人韵律功能量表》对李女士训练前后的语调、重音、语速进行评估,10次训练后,各指标明显提升(图3)。
图3 语调功能训练前后对比
总之,成人人工耳蜗术后构音不清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可能是由于长期听力损失导致的发音器官功能减弱或发音习惯的改变。因此,即使听力得到恢复,发音也需要重新学习和训练。通过专业的语音康复训练、调整人工耳蜗设置、使用辅助设备以及保持积极心态,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发音清晰度。
END作者:王哲
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审核:马燕红,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编辑:贾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来源: 康复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