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达34.3%,肥胖率16.4%,其中,育龄人群占比超40%。对于女性来说,肥胖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高血脂、高血糖,甚至会直接影响卵巢和卵母细胞的发育。特别是备孕女性,体重不仅关系着个人健康,还影响着未来宝宝的健康基础。

本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医学中心主任刘文娥详细介绍肥胖与生育的科学关联,从生殖内分泌和中医整体观角度,告诉大家如何顺时科学减重。

一、怎样才算肥胖?

临床上常采用体重指数(BMI)作为判断肥胖的简易指标。BMI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2。我国成年人的BMI指数在18.5-23.9属于正常,低于18.5属于过轻,24-27.9属于超重,28以上则属于肥胖。

二、肥胖如何影响女性生育?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25.4%和9.2%,当BMI>25时可显著降低妇女性生活活跃程度,延长首次受孕所需时间。肥胖女性经常伴有月经周期不规律、无排卵和(或)子宫内膜病变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并且会降低女性生育力,延长受孕时间。

**1.排卵障碍:**内脏脂肪堆积触发慢性低度炎症,促炎因子通过血循环渗透至卵泡液,直接损害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可引起内分泌紊乱,抑制优势卵泡发育影响排卵,从而导致患者月经周期的紊乱、不孕。

**2.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脂肪组织中的芳香化酶可增加体内雌激素的转化,使子宫内膜组织长期、持续受高水平雌激素的刺激,长期处于增生状态,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和胚胎植入不良,甚至最终导致癌前病变或癌症的发生。

**3.流产发生率增加:**多余的脂肪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使子宫内环境变得“敌意满满”,胚胎难以安稳着床。同时,肥胖引发的胰岛素抵抗会让血液变得“粘稠”,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堵塞胎盘血管,更糟糕的是,脂肪组织还会扰乱孕激素平衡,让子宫失去保护胚胎的“天然屏障”。

**4.妊娠并发症风险增加:**促炎因子释放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显著提高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和子痫前期风险;其次,脂肪细胞异常分泌瘦素、脂联素等脂肪因子干扰胎盘滋养细胞正常分化和血管生成,引发胎盘功能不全;同时,内脏脂肪堆积产生的机械性压迫可升高子宫内压,增加早产和剖宫产概率。

**5.胎儿健康风险增加:**肥胖孕妇的胎儿患先天畸形、巨大儿等风险更高,也可能增加孩子未来患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6.辅助生殖效果下降成功率降低:**肥胖女性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时,成功率较低,流产率较高,对促排卵药物的反应较差,可能需要更大剂量。

三、春季减重:中医的“天时地利”

春季阳气升发,昼夜均分,天地阴阳交汇达至平衡,人体肝气疏泄、脾胃运化增强,**此时正是“减重黄金期”。**结合中医整体调理理念,可实现“减重不伤正”的可持续健康管理。

(一)天时:借春季之力,唤醒代谢潜能

1. 阴阳调和,疏泄冬积

春季肝木主令,《黄帝内经》强调“春三月,此谓发陈”,此时人体阳气升发,肝气疏泄功能增强,冬季蓄积的痰湿、瘀滞更易排出。

刘文娥主任建议,可借助温和运动(如八段锦、晨间快走)加速气血循环,化解脂肪堆积。现代研究显示,春季日照延长可激活棕色脂肪产热,基础代谢率较冬季提升5%-10%,形成天然“燃脂窗口期”。

2. 昼夜均分,作息同步

春季昼夜温差仍大,需遵循“春捂秋冻”原则,重点保护腰腹及下肢,避免寒湿侵袭引发代谢紊乱。刘文娥主任强调,应早睡早起(建议23点前入睡、6点起床),顺应阳气升发规律,同时午间小憩补充精力。

3. 顺时而为,提高代谢

辰时进食:7-9点胃经当令,早餐宜高蛋白(鸡蛋、豆浆)搭配小米粥护脾胃。

戌时安神:19-21点心包经活跃,可按摩太冲穴疏肝解郁,饮用玫瑰花茶助眠。

卯时运动:5-7点大肠经旺,快走或跳绳升阳化湿,配合深呼吸排出浊气。

(二)地利:药食同源,重塑体质基础

1. 健脾祛湿,化解“虚胖”

春季湿气渐增,易困脾伤胃,导致水肿型肥胖。刘文娥主任推荐以薏米、茯苓、赤小豆等健脾利湿食材为主,搭配低脂高蛋白的鸡胸肉、鱼肉,烹饪时减少油盐,推荐时令菜如香椿拌豆腐、春笋炒鸡胸肉,既清肝醒脾又提升饱腹感。

针对痰湿体质,可饮用陈皮茯苓茶(陈皮10g+茯苓15g+葛根15g),促进水液代谢。

2. 体质辨证,精准调养

中医将肥胖归为“膏人”“脂人”范畴,根据《黄帝内经》“肥贵人则膏粱之疾”理论,结合舌脉症进行精准辨证:

2.1 痰湿内盛型:口中黏腻,肢体沉重,大便黏滞,舌苔厚腻

予以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陈皮12g+半夏9g+茯苓15g+苍术10g)以健脾祛湿、化痰消脂,辅以薏米赤小豆茯苓粥(比例3:2:1)、艾灸足三里、阴陵泉穴。

**2.2 脾虚湿阻型:**身体困重浮肿,面色萎黄,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

以参苓白术散(党参15g+白术12g+山药20g+砂仁6g)加减益气健脾、利水渗湿,辅以艾灸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穴。

**2.3 胃热湿阻型:**食欲亢进,易饥多食脘腹胀满,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

予以防风通圣散加减(大黄6g+栀子9g+黄芩12g+连翘15g)以清热利湿、通腑降浊;辅以茶饮:决明子15g+荷叶10g+山楂20g,沸水冲泡。

2.4 肝郁气滞型:胸胁胀痛,善太息,经前乳房胀痛,舌暗红,苔薄白

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香附9g+川芎6g+枳壳10g)以疏肝解郁,辅以每日晨起敲打肝胆经(腿外侧中线)5分钟,按摩太冲穴。

**2.5 脾肾阳虚型:**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舌边齿痕

予以真武汤加减(附子6g+白术15g+茯苓20g+生姜3片)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辅以肉桂羊肉汤(羊肉200g+肉桂3g+山药30g炖服),艾灸关元穴增强阳气。

**2.6 气滞血瘀型:**局部顽固性肥胖,如大腿外侧脂肪难减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g+红花9g+当归15g+牛膝10g)以活血化瘀、行气消积,辅以拔罐配合刺络放血(膈俞、血海穴)。

(三)人和:综合疗法,打造减重闭环

1. 经络调理,增效减脂

针灸中脘、丰隆、太冲等穴位可提升基础代谢率10%-15%,调节瘦素水平抑制食欲,6周疗程平均腰围减少4.3cm。针对“懒人”群体,推荐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及按压耳穴“饥点”(抑制暴食冲动)。

2. 运动与情志协同

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行),配合太极拳、瑜伽等柔缓项目疏肝理气。刘文娥主任特别提醒,情绪波动易诱发“压力肥”,可通过冥想、踏青调节情志,避免肝郁化火导致的代谢失调。

中医减重绝非短期速效,而是通过调和阴阳、重塑体质实现长效健康。”刘文娥主任强调,需避免盲目节食或滥用药物,建议结合以下原则:

1. 拒绝“闪电瘦身”

中医强调“循序渐进”,月减重不超过体重的2%。快速减肥易伤正气,导致月经紊乱。

2. 切勿“盲目节食”

过度限制热量(如每日<800kcal),导致肝糖原耗竭后肌肉分解,基础代谢率下降20%-30% ;完全戒断主食易引发心脾两虚,出现心悸失眠、食欲不振、月经不调(临床统计极端节食者月经紊乱率达58%)。

3. 防止“运动过激,阳气耗损,筋骨劳伤”

空腹高强度运动引发低血糖昏迷,阴虚体质者每日长跑超10km,易出现耳鸣、盗汗等症状。

4. 支持“夫妻同步干预”

夫妻协同减重本质上构建了“代谢-行为-心理”三位一体的生育环境。数据显示,双方BMI同步下降至24kg/m²以下时,自然妊娠率可达67.8%,这种“1+1>2”的效应,正是生殖健康管理的核心要义。

肥胖不仅是数字问题,更是影响生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让我们用健康的体重,托起生命的第一个承诺,为新生命的到来扫除障碍。关注生殖健康,从减重开始。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子奎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子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