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糖引发的窒息
近日,急救医生一边做胸外心脏按压一边将一名深度昏迷的婆婆从救护车上送到了抢救室,医护人员立即接手继续抢救。
当抢救室医生在为患者建立高级人工气道(即气管插管)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时,医生惊讶的发现有一“长条状黄色不明物体”正好卡顿在患者的声门处,将气道开口堵得严严实实,当护士用负压吸引出这个不明物体后才发现这个“罪魁祸首”竟然是一颗几乎完整的“玉米软糖”!!!
气道异物梗阻现象在儿童和老年人中十分常见,据有关文献报道,在我国0-14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中,气道异物梗阻高达7.9%,而老人则常常是因为吞咽功能减退而出现异物梗阻危险。常见容易导致梗阻的物品以食物为主,占94%左右,主要有花生、瓜子、豆类、糖果、果冻等。
如何识别气道梗阻呢?
当患者发生气道异物梗阻后,一般会因为异物性状及刺激性不同、气道梗阻程度不同而出现剧烈呛咳,或有咳吐动作而无声音,或示意他人自己不能呼吸、不能发声,呼吸困难,面红耳赤继而面色紫绀等不同表现,甚至完全窒息,短时间即会出现昏迷。所以一旦我们发现有人出现上述症状,尤其在进食的时候,就需要立即引起我们警惕,因为他可能发生了致命性的气道异物梗阻。
那发生气道异物梗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旦发现有气道异物梗阻现象,我们必须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自救或互救。具体操作可参照口诀“剪刀——石头——布”进行:即施救者弓步站立在患者身后,双手环抱患者腰部,右手在患者肚脐上比两横指(剪刀),左手握拳(石头)放于此位置,右手打开(布)重叠抓住左手拳头快速“向后向上冲击”患者腹部,通过增加肺内压力将异物冲出。
其中成人和幼儿操作方法稍有所不同。异物梗阻患者本人也可以借助身边的椅背等物体压迫上腹部来实施急救。
古语有云——“食不言、寝不语”。预防气道异物梗阻,我们就要做到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进食时嬉笑玩闹,老年人和小孩食物应尽量切小、切细,方便咀嚼。
出现异物梗阻窒息后,一般抢救黄金时间只有6-8分钟,往往等急救车来就晚了,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救治。当市民没有专业救治知识时,可通过拔打120进行求救。
供稿单位: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审核专家:艾山木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