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田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主任医师

我国是胃癌大国,在所有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第二位和第三位。

胃癌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与地域有关。在全球范围内,约40%的胃癌病例源自我国,同时,日本与韩国的胃癌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第二,与饮食习惯有关。例如,频繁摄入腌制食品、剩菜、剩饭,这类食品通常含有高浓度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合适的酸度、温度、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质。此外,经常食用烧烤类食物也会增加胃癌风险,因为烧烤食物中含有多环芳香烃,这同样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

第三,与吸烟有关。西方国家近端胃癌的发病率比我国要高一点。研究发现,近端胃癌的发生可能与胃食管反流、吸烟有关。

第四,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家族中有胃癌患者,会增加其子女或后代罹患胃癌的风险。

第五,与生活条件有关。比如生活水平较高,常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吃新鲜的食物可能是一个良好的保护性因素。生活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国家或地区,能摄取到新鲜食物的概率较低,胃癌的发病率可能也会相对高一点。所以生活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胃癌的发病率。

第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容易出现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反复损伤和修复的过程,会增加癌变几率,胃溃疡癌变几率基本在1%-5%之间。

第七,与癌前病变有关。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不同类型的胃息肉癌变几率是不一样的,发现胃息肉应该去正规医院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肠上皮化生、重度非典型增生,说明已经到了癌前病变的程度。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以上这些因素均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早期胃癌一般很难通过症状来发现,因为早期胃癌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胃是一个囊袋状的结构,上面与食管相接,下面与十二指肠相接。幽门和贲门这两个结构相对来讲空间比较小,是小管状的,中间是一个“大袋子”,也就是胃体。肿瘤如果长在幽门或贲门部位,随着肿瘤增长,可能会影响进食。比如肿瘤长在幽门,食物无法排空到十二指肠,就会觉得肚子胀;肿瘤长在贲门,吃东西时食物下不去;肿瘤长在胃体部,因为胃体部体积相对较大,肿瘤长到一定体积之前,可能不容易出现症状。有时会觉得有点轻微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这都是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所以胃癌不容易通过症状早期发现。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怎么能早期发现胃癌?筛查非常重要,比如血清学检查、消化道造影检查、电子胃镜检查等,在没有症状前可能发现一些小的或相对早期的胃癌。以下这些人群应定期做胃癌筛查。

首先,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没有肿瘤家族史、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妇科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通常建议在40岁开始进行消化道肿瘤筛查,包括胃镜和肠镜检查。若存在肿瘤家族史,则筛查年龄应适当提前5-10年,尤其是家族中存在早发性胃癌或肠癌的情况。如果直系亲属中的胃癌或肠癌发病年龄在七八十岁,这多属散发型,与遗传的相关性较小。而当直系亲属在五六十岁时即患有胃癌或肠癌,这种早发型病例与遗传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建议其后代直系亲属应尽早进行筛查。

第二,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这些人群做筛查的频率要高一点,筛查也要做得早一点。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