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于岩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胃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早期胃癌指的是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及黏膜下层,不论其范围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中期胃癌指的是癌组织已经浸润到肌层或浆膜层,可能有淋巴结转移,但是没有出现远处转移;晚期胃癌指的是出现腹腔或远处转移。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胃癌的预后或治疗效果与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在85%以上;中期胃癌5年生存率有所下降;晚期胃癌,出现肝脏、腹膜、肺脏等其他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可能不到10%。

另外,胃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类型,也就是恶性度有关,与肿瘤的组织类型也有关。根据分化程度,胃癌可分为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等。其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因其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至于肿瘤的组织分型,若侵袭性较高,则转移风险也较大,相应的预后也较差。

总的来讲,胃癌预后与肿瘤分期、分化、分型有关,这是从肿瘤本身因素来讲。

另外,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切除的彻底性、患者个体对治疗的响应程度、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年龄等因素,均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胃癌的治疗策略涵盖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需采取综合治疗手段,且主要治疗方式的选择与分期紧密相关,旨在达到最佳疗效、延长生存期并提升生活质量。

胃癌没有出现远处转移,癌组织还局限在胃局部,一般首选手术治疗。以早期胃癌为例,如果肿瘤局限在黏膜层,没有突出黏膜层,长径不超过2cm,可以选择内镜下切除,通过纤维胃镜,沿着病灶底部和周边进行完整切除。当肿瘤突破黏膜层,侵入黏膜下层,但尚未突破肌层,且肿瘤体积不大时,没有胃周淋巴结肿大,可考虑实施保留胃功能的切除手术。这包括保留贲门与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以及保留幽门的胃根治性切除术。

贲门和幽门对于胃整体的功能来说非常重要,保留贲门、幽门,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幽门可以防止十二指肠中的碱性消化液反流到胃中,刺激胃黏膜;贲门可以防止酸性的胃液反流到食管中,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胃癌主流的手术方式是根治性手术,根据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可以做部分胃切除,也可以做全胃切除,包括周围淋巴结清扫。肉眼和显微镜下看不到残留病灶,是根治性手术的标准。早期胃癌或局部进展期胃癌,没有远处转移,都可以做根治性手术。

如果有了肝转移、肺转移、腹膜转移等远处转移,即使手术把胃和周围的淋巴结都切除,也不能称之为根治性手术,属于姑息性手术。虽然把胃癌的病灶和周围淋巴结切除了,降低了肿瘤的负荷,但转移病灶不能完全清除,还需做进一步的治疗,比如化疗,才能控制转移的病灶。姑息手术对延长患者生存期作用不大,因此,除非出现非手术不能控制的并发症,比如消化道大出血、胃穿孔、幽门梗阻,晚期胃癌一般不推荐做姑息性手术。

在某些情况下,姑息切除是为了控制并发症,挽救患者生命,又称之为挽救性手术。比如出现活动性的消化道出血、胃穿孔、幽门梗阻。肿瘤生长在胃窦,把幽门堵住了,食物无法从胃排到十二指肠中进行消化,称为幽门梗阻,就会导致呕吐,患者无法进食,也不能进行抗肿瘤治疗。对于可切除的幽门梗阻患者,可以考虑先行肿瘤切除,恢复患者进食后进行进一步抗肿瘤治疗。对于潜在可切除或不可切除的幽门梗阻患者,解除梗阻,建立营养治疗途径是进行营养治疗乃至抗肿瘤治疗的先决条件,可以采用管饲营养或胃空肠吻合,先行解决梗阻问题,恢复肠内营养或能正常饮食后再做化疗。如果患者对化疗的反应性比较好,肿瘤缩小了,远处转移消灭或者控制了,可以再做手术把胃癌病灶切掉,这样能够更好地延长生存期。

胃癌根治性手术的操作流程如下:无论采用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首要步骤是对腹腔内周围脏器进行仔细探查。此步骤旨在确认肿瘤的实际分期是否准确,评估肿瘤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并检查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转移。随后,对腹腔进行灌洗,并收集灌洗液进行检测,以判断是否存在脱落的肿瘤细胞。完成探查后,进行原发病灶的切除及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切除完成后,进行必要的清洗,并随后进行消化道重建。

胃癌根治性手术后,根据术后病理分期,特别是有淋巴结转移,病灶残留的概率增加,符合化疗标准,手术以后需要进行辅助化疗。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