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晶 民航总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里面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结合形成的产物,主要反映近2-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评估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HbA1c的测定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解读检测结果。

首先,HbA1c水平直接受到血糖浓度的影响。血糖浓度持续偏高时,HbA1c水平随之上升,反之则下降。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能够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发生缓慢且不可逆的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这一过程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因此,HbA1c可以作为评估血糖控制效果的良好指标。

其次,红细胞的生命周期对HbA1c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循环内的红细胞在2-3个月内更新一遍。若红细胞寿命变短,则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时间减少,可导致HbA1c水平假性偏低。因此,在评估HbA1c结果时,应考虑到患者是否存在影响红细胞寿命的疾病,如透析、溶血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等。

此外,血红蛋白类型及其变异也可能影响HbA1c的测定结果。有的变异血红蛋白会影响检测方法而导致HbA1c的水平假性偏低或者偏高。这时需要实验室人员换用其他方法以检测到HbA1c。个别人群可能因为遗传因素导致血红蛋白A的数量较少,而其他类型的血红蛋白含量较多。这种情况下,葡萄糖会与其他类型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糖化蛋白,而与A1c结合的部分就不是主要组分了。这时需要实验室人员换用其他方法以检测到全部的糖化血红蛋白,此时就不能采用HbA1c作为血糖监测的指标了。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HbA1c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筛查和管理,但在我国,由于早期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流程,导致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标准化工作的推进,目前认为HbA1c≥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阈值。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HbA1c、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检测结果,以及患者的生活方式、用药情况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例如,对于那些HbA1c、空腹血糖、糖化白蛋白等指标不一致的患者,医生需要排除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同时关注患者近期是否经历了生活或治疗上的重大变化,如压力事件、药物调整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对血糖水平产生短期影响。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定期监测HbA1c对于评估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一般推荐每3-6个月检测一次HbA1c,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除了HbA1c外,还可以通过日常自我监测血糖来更好地掌握血糖动态变化,实现精细化管理。

在进行空腹血糖检测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建议空腹8小时以上,并避免剧烈运动和摄入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对于HbA1c和糖化白蛋白检测,则相对较为稳定,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较少。特别是HbA1c,因其稳定性高,更能准确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成为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工具。然而,对于糖化白蛋白检测,患者应避免大量摄入蛋白质,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