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晶 民航总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自我监测血糖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如何正确使用家用血糖仪、如何进行校准、如何合理安排自我监测与医院检测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家用血糖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首先,购买血糖仪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并在首次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血糖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步骤。新的血糖仪在出厂时已经经过校准,但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电子元件的老化或内部管道的堵塞等问题,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为此,建议用户每隔一段时间将血糖仪送至销售点或厂家的服务中心进行校准。通常,服务点会配备有高、中、低三种浓度的校准液,通过检测这些标准样品,可以判断血糖仪是否仍然保持准确。如果检测结果显示偏差较大,则需要进行校准或更换新仪器。为了保证血糖仪的准确性,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校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半年校准一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患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首先,在采集血样前,患者应处于安静的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血糖水平暂时升高,从而影响测量结果。其次,采集血样的部位首选无名指的末端内侧,因为这里疼痛敏感度低,且易于压迫止血。在采集前,应用碘酒或酒精棉球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大约为1-2厘米。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采集的血滴应弃去,因为其中可能混有消毒剂或组织液,影响测量结果。正确的做法是,消毒后待干,用适当深度的弹簧针刺破皮肤,收集第二滴血用于测试。此外,采血时应避免过度挤压手指,以免组织液混入血液,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除了上述操作细节外,还应考虑外界因素对血糖测量的影响。例如,服用维生素C或谷胱甘肽等,可能会干扰血糖仪的工作原理,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此外,环境中的氧气含量以及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
尽管家用血糖仪很便利,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替代医院的专业检测。糖尿病患者仍需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白蛋白等指标的测定。这是因为这些检测能更全面地反映近期的血糖控制情况。例如,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糖化白蛋白则反映了近2-3周内的血糖状况。通过对比这两个指标,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血糖控制效果、药物是否规律使用等。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