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总是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健康。然而,有一种容易被忽视却对孩子听力有危害的健康隐患 —— 腺样体肥大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正悄然威胁着孩子们的听力健康,甚至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残疾,需要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高度重视。

先来看一个令人揪心的真实案例。5 岁的珂珂,近几个月来让妈妈操碎了心。晚上睡觉的时候,珂珂一改往日安静的模样,开始频繁打呼噜,而且呼吸声很重,还常常不自觉地张口呼吸。妈妈一开始以为孩子只是白天玩累了,没太在意。可随着时间推移,不仅如此,珂珂还总是鼻塞,晚上睡觉也睡不踏实,翻来覆去或突然坐起;跟她说话得重复好几遍才有回应;看电视时,音量也被她调得震耳欲聋 。妈妈起初以为孩子只是贪玩、注意力不集中,并未放在心上。直到幼儿园组织听力筛查,珂珂的检测结果亮起了红灯,妈妈这才慌了神,赶忙带她去医院检查。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查,医生诊断珂珂腺样体肥大,已经严重堵塞咽鼓管咽口,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明显下降。

那么,腺样体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会引发孩子的听力下降呢?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部顶部与咽后壁,在儿童时期承担着一定的免疫防御作用。但当腺样体受到反复炎症刺激,就会出现病理性增生肥大,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堵塞咽鼓管咽口,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作为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关键通道,一旦功能异常,中耳内的气体就会被逐渐吸收,形成负压环境。在负压的作用下,中耳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液不断积聚,最终形成分泌性中耳炎。除此之外,腺样体肥大还会引起睡眠打鼾、张口呼吸以及鼻塞、流鼻涕等。

**分泌性中耳炎在发病初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极易被家长忽视。**孩子可能只是偶尔诉说耳朵有点闷、有轻微耳鸣,而年龄较小的孩子无法准确表达,只能通过注意力不集中、对声音反应迟钝等行为表现出来。随着病情的发展,听力下降会越来越明显。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学习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给孩子的未来带来沉重的负担。

对于这种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是关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留意孩子的细微变化。比如孩子看电视时音量调得过高、与人交流时经常走神、叫名字反应迟缓等,这些都可能是听力出现问题的信号。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带孩子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检查,耳内镜、听力测试等都是常用且有效的诊断手段。除了明显听力下降的表现以外,对于睡眠打鼾、张口呼吸伴鼻塞流鼻涕的孩子,建议家长也带孩子前往医院进行耳科相关检查,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

通过早诊断,医生能够根据孩子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减轻炎症反应;而对于腺样体肥大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孩子,则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腺样体,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当然,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降低孩子患病的风险:

腺样体肥大往往与反复感染密切相关。因此,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若孩子已经感冒,要叮嘱孩子避免用力擤鼻涕,以防擤鼻涕时鼻涕由于负压作用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也并不少见,除了感染,婴儿罹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另一大重要原因是呛奶。婴儿的咽鼓管相较于成人,具有短、平、宽的特点。婴儿咽鼓管的软骨弹性较差,在功能上相对不完善,调节中耳压力和防止逆流的能力较弱。当呛奶发生时,咽鼓管不能及时有效地关闭或调节,为奶液等物质进入中耳创造了条件。所以当给婴儿喂奶或者喂饭时,要注意不能让宝宝躺着吃奶,而是应该抱着宝宝,使宝宝的身体呈 45 度左右倾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宝宝呛奶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腺样体肥大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不容小觑,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时刻关注孩子的听力健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同时积极做好预防工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聆听美好世界的权利,拥抱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作者:潘咏琪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审核:张晓彤,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 康复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