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常的上午,21岁的小林因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入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一周前她发现右背部有一处米粒大小的红肿,因无痛感而未重视。然而一周内,这个“小疖子”迅速膨胀成10cm的脓肿,伴随剧烈疼痛、呼吸急促和精神萎靡。
更令人震惊的是,急诊检查发现小林已陷入“重症感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险境——血糖高达28mmol/L,血酮体强阳性,动脉血气提示严重酸中毒。医务人员立即实施多学科联合抢救,紧急手术引流出500ml恶臭脓液。
经全力救治,小林终于转危为安。追问病史得知,小林确诊糖尿病2年却擅自停药,长期放任血糖失控,最终因皮肤感染诱发全身代谢风暴。
一、疖肿:看似寻常的“小问题”,为何暗藏杀机?
疖是毛囊及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初期表现为红肿热痛的小硬结。对健康人而言,规范处理多可自愈。但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如同“细菌培养皿”,可能导致:
**1.免疫屏障崩塌:**高血糖损害白细胞功能,削弱吞噬杀菌能力;
**2.血管神经受损:**微循环障碍使抗生素难以抵达感染部位,神经病变导致痛觉迟钝,延误发现;
**3.感染扩散迅猛:**细菌易沿筋膜间隙扩散,形成坏死性筋膜炎甚至脓毒血症。
小林病例中,疖肿快速进展为蜂窝织炎、脓肿,正是高血糖与免疫力低下的“恶性循环”所致。
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的“致命连招”
当感染遇上失控的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一急性并发症便悄然来袭:
发病机制:胰岛素严重缺乏→血糖无法利用→脂肪分解供能→大量酮体堆积→血液酸化(pH<7.3)、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
典型症状:
1. “三多一少”加重(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
2. 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
3. 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呼气带烂苹果味;
4. 皮肤干燥、眼球凹陷;
5. 心悸、血压下降;
6. 意识障碍、休克、恶性心律失常。
小林在感染和停用降糖药的双重打击下,机体进入“代谢失控模式”,引发脓毒性休克和DKA,若未及时救治,可能因脑水肿、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器官衰竭死亡。
三、防“劫”于未然:糖友必须牢记的生存法则
1.血糖管理是根基:
规范使用降糖药物,拒绝自行停药;
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
2.皮肤防护无小事:
避免抓挠、挤压皮肤损伤;
任何红肿热痛持续48小时不缓解,立即就医。
3.感染与DKA的预警信号:
血糖持续>13.9mmol/L + 尿酮阳性;
呼吸急促、精神萎靡、持续呕吐。
4.紧急处理原则:
大量饮水(无昏迷者);
速效胰岛素注射(按医嘱);
立即急诊就诊!
四、医生忠告:别让“无知”成为健康的代价
小林在出院时悔恨道:“我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一点,没想到差点要命!”据统计,约30%的DKA由感染诱发,而皮肤感染占其中近半数。糖尿病患者需时刻警惕:每一次血糖的放纵、每一处微小伤口的忽视,都可能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记住:控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必答题!
后记
经医务人员精心治疗与照顾,小林顺利康复出院。她的家人向医院发来一段感谢留言,并送来了一面锦旗。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侯帆 肖瑞芬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Wx)
来源: 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