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是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但由于人员密集、接触频繁,容易成为传染病传播的高发地。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结核病等传染病一旦暴发,不仅影响学生健康,还可能造成停课、教学秩序混乱等问题。因此,掌握科学的防控知识,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是保障校园健康安全的关键。

一、校园常见传染病及特点

(一)流行性感冒(流感)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和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高热(38℃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咽痛等。

高发季节:冬春季。

易感人群:学生、教职工,尤其是免疫力较低者。

(二)水痘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直接接触水疱液或污染物。

主要症状:皮肤出现红色斑疹→水疱→结痂,伴发热、瘙痒。

高发人群: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易在班级内快速传播。

(三)手足口病

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唾液、粪便或被污染的物品。

主要症状: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部分患儿伴低热。

高发人群:5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需重点关注。

(四)诺如病毒感染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呕吐物)。

主要症状:突发呕吐、腹泻、腹痛,易在食堂、宿舍等集体环境暴发。

特点:传染性极强,少量病毒即可致病。

(五)结核病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核)。

主要症状:持续咳嗽2周以上、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

高发人群: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者。

特点:潜伏期长,早期症状不明显,需特别关注集体生活环境中的防控。

(六)流行性腮腺炎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主要症状:腮腺(耳垂下方)肿胀、疼痛,可能伴随发热。

并发症: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睾丸炎、脑膜炎等。

二、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个人层面

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是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科学佩戴口罩:流感、结核病、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建议佩戴口罩。

避免交叉感染:不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

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接种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等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二)校园管理

定期消毒: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场所每日清洁消毒,门把手、课桌椅、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区域重点处理。
保持通风: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减少病毒在密闭环境中的传播,对预防结核病尤为重要。
食品安全管理:食堂严格执行分餐制,餐具高温消毒,诺如病毒流行期间加强食品卫生监管。

开展健康教育:通过举办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向学生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晨午检制度:教师或校医每日检查学生体温及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
结核病筛查:新生入学体检应包括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或胸部X光检查。

校园传染病防控需要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预防、规范管理和快速响应,我们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为师生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特别要重视结核病等潜伏期长、危害大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来源: 健康科普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