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肾病

-多囊肾:前面提到的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ARPKD)。ADPKD较为常见,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意味着只要父母一方患有该病,子女就有50%的概率遗传到致病基因而发病。患者通常在中青年时期开始出现症状,双侧肾脏会逐渐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随着囊肿不断增大,会压迫肾组织,导致肾功能逐渐受损,还可能伴有高血压、血尿等症状,同时可能出现肝囊肿等肾外表现。ARPKD则较为罕见,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病情往往较重,常伴有严重的肾脏和肝脏病变。

- 遗传性肾炎:又称Alport综合征,也是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主要遗传方式为X连锁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主要表现为血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同时可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男性患者病情一般比女性严重。

-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这是一组在出生后或生后3个月内出现的肾病综合征,多数具有遗传基础。根据病因可分为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和非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前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由NPHS1基因突变引起;后者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患儿常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等典型肾病综合征症状,病情往往进展迅速,预后较差。

非遗传性肾病

- 急性肾小球肾炎:通常是由链球菌等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与遗传因素关系不大。发病前1 - 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等前驱病史,起病急,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症状,多数患者经休息和对症治疗后可恢复,一般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多样,可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虽然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但并非由单一的遗传因素导致,不属于遗传性疾病。其病情迁延,逐渐进展,可导致肾功能损害,但不会直接遗传给子女。

-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对肾脏血管和肾小球造成损害引起的。糖尿病本身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糖尿病肾病是在糖尿病的基础上,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肾脏病变,并非单纯的遗传性疾病。

了解肾病的遗传特性对于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家族中有遗传性肾病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而对于非遗传性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血糖血压等,有助于预防其发生发展。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