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承担着过滤血液、生成尿液、排出代谢废物以及维持水盐平衡等重要功能。然而,多种因素可能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脏疾病类别及其特点。

肾小球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通常由链球菌等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起病较急,患者常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症状,可伴有少尿。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 1 - 3 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等前驱病史。通过休息、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多数患者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恢复。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多样,可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可能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过程。其症状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似,但病情迁延,逐渐进展,可导致肾功能损害,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进展等。

肾病综合征:这是一组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大于 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 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后者常由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引起。治疗需根据病因进行,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肾小管 - 间质疾病

急性间质性肾炎:主要由药物过敏、感染等因素引起。起病急,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以及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尿等肾脏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肾功能急剧下降。及时停用致敏药物、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多数患者肾功能可恢复。

慢性间质性肾炎:病因包括长期服用某些药物、重金属中毒、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起病隐匿,早期常表现为肾小管功能障碍,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肾小管性酸中毒等,晚期可出现肾功能衰竭。治疗关键在于去除病因,延缓肾功能恶化。

肾血管疾病

肾动脉狭窄:常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血流减少,激活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引起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患者常表现为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在上腹部或腰部听到血管杂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及外科手术等。

肾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等情况。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可导致患侧腰部疼痛、血尿、蛋白尿等症状,慢性肾静脉血栓形成症状相对隐匿,可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治疗主要是抗凝、溶栓等。

遗传性肾脏疾病

多囊肾:分为婴儿型和成人型,成人型多囊肾较为常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双侧肾脏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随着囊肿逐渐增大,可压迫肾组织,导致肾功能损害。常伴有高血压、血尿、肾脏感染等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延缓肾功能恶化。

遗传性肾炎:又称 Alport 综合征,是一种以血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男性患者病情通常较女性严重。

了解常见肾脏疾病的类别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早期发现肾脏问题,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保护肾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