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和代谢器官,承担着过滤血液、排出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任。然而,一些职业因其特殊的工作环境或工作方式,会增加从业者患肾脏病的风险。以下几类职业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肾脏健康。
长期久坐的职业
办公室职员、司机等职业人群,常常需要长时间坐着工作。长时间久坐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减缓,包括肾脏的血液循环。肾脏供血不足,会导致其代谢废物的能力下降,毒素在体内逐渐积聚,加重肾脏负担。同时,久坐还容易引发肥胖,而肥胖是肾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会使肾脏周围脂肪增多,影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肾小球的滤过压力,长期可导致肾小球硬化,进而引发肾脏疾病。据相关研究表明,每天久坐时间超过 8 小时的人群,患肾脏疾病的概率比经常活动的人群高出约 40%。
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职业
化工行业从业者、电镀工人、油漆工等,在工作中经常接触重金属(如铅、汞、镉等)、有机溶剂、化学毒物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肾脏排泄。长期接触会对肾脏造成直接损害,导致肾功能下降。例如,铅会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脏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汞可与肾脏内的蛋白质结合,破坏肾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显示,从事这类职业 10 年以上的人群,患肾脏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数倍。而且,这些有害物质还可能在体内蓄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肾脏的损害会逐渐加重,引发各种肾脏疾病,如慢性间质性肾炎、肾衰竭等。
高强度体力劳动职业
建筑工人、搬运工人等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群,通常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出汗量大。如果水分补充不及时,会导致身体缺水,血液浓缩,肾脏灌注减少,从而影响肾脏的正常代谢和排泄功能。长期处于这种缺水状态,肾脏容易出现缺血性损伤,增加患肾脏疾病的风险。此外,高强度体力劳动还可能导致肌肉损伤,释放出大量肌红蛋白。肌红蛋白经过肾脏排泄时,若超过肾脏的排泄能力,就会在肾小管内形成管型,堵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衰竭。有统计数据表明,在高温环境下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工人,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经常需要值夜班,生活作息极不规律。这种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夜间本应是肾脏休息和自我修复的时间,但值夜班使得肾脏持续处于工作状态,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长期下来,肾脏的代谢和排毒能力会下降。同时,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一些放射性物质或化学药物,如 X 光、化疗药物等,这些物质对肾脏也具有一定的毒性。据调查,医护人员患慢性肾脏病的比例相较于普通人群有所升高。
教师
教师这一职业虽然看似较为轻松,但也存在一些影响肾脏健康的因素。教师长时间站立授课,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容易导致下肢水肿,进而影响肾脏的血液循环。此外,教师工作压力较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使身体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脏的血管和肾小球,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增加患肾脏病的风险。研究发现,教师群体中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这也间接增加了他们患肾脏疾病的可能性。
以上这些职业人群由于工作特点,患肾脏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这些职业的从业者来说,要特别注意保护肾脏健康,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等,以降低患肾脏病的风险。
来源: 医路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