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甘肃兰州的初春微风中,一场激动人心的科学家精神宣讲会正在甘肃科技馆进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用平实而又激昂的话语,向来自全省的新一批50名“飞天英才”学生们讲述了自己几十年来的科研历程、家国情怀以及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黄建平院士送给在场学生们的一句话。这位兰州大学的杰出学者,曾经以身作则,活跃在荒漠、旱区的气候研究一线。他响应导师丑纪范院士“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号召,将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最终成长为国际知名的气候学家。他回忆起自己的求学历程:大学时,他在简陋的环境中啃教材、做实验,凭借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懈努力,从一名普通学生成长为国际气象学界的顶尖专家。
荒漠从不是绝境,而是梦想起航的地方。他身体力行,坚持培养根植于西北、服务于基层的人才。“我的学生中,有人选择坚守西北,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气象领域的标杆,例如陈思宇、管晓丹等。”黄院士骄傲地说道,这些学生展现了扎根边疆的力量与使命。黄建平分享了团队在西北荒漠的科研实践:带领团队徒步荒漠、攀登高原、穿越冰川,克服艰苦环境建成首个国际水准的气候观测站。通过将地域劣势转化为科研优势,他在半干旱气候变化机理、沙尘气溶胶影响等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发表论文近300篇,被引用超1.7万次。
他激情盎然地说:“把学问做在大漠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鼓励学生直面挑战、勇于探索。
作为一名气候研究专家,黄建平深刻理解气候变化对全球的深远影响。他特别提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干旱区,气候变化往往是贫困与冲突的根源。黄建平团队提出并实施了“丝路工程”,这一国际大科学工程旨在提高沿线国家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
黄建平详细介绍,“我们通过建立气候监测站点、发展高分卫星数据系统、输出中国的防灾理念,帮助了‘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中国声音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更响亮,更是切实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国家。”
黄建平深知,教育是一切科研事业的根本。宣讲会上,他特别提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为学生们编写教材、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并以身作则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我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取得了极其突出的成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栋梁之才的含义。即使在西北这样相对偏远的地方,我们依然可以培养出一流科研人才。”黄建平感慨。
与此同时,他还不忘分享学生们的成长故事。从观测扬尘的陈思宇到拆解激光雷达进而掌握核心技术的黄忠伟,黄建平的学生们用激情与才智写下了一篇篇“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在他看来,“一个人成长道路上,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不断涌现优秀的老师是希望。”而黄建平以自己的师者情怀和实际行动,为师生间的传承与教育事业书写了动人篇章。
科学家精神,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黄建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的实践。在与袁隆平、屠呦呦先生的对话中,他深切感受到了“坚守、热爱、奉献”的深刻价值。他说:“因为热爱,我们默默耕耘在最缺人的地方;因为热爱,我们用行动诠释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每个人只要坚持不懈,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能在任何情况下追寻梦想、创造价值。”
黄建平的讲座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他为学生们种下的不止是科学梦想的种子,更是对家国情怀、世界担当和将地域劣势化为未来优势的深刻启迪。在这些“飞天英才”们的眼中,黄建平院士不仅是追逐科学梦想的榜样,更是一位甘肃大地上矢志报国的平凡英雄。
正如黄院士所说:“甘肃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即便身处边陲,只要夯实根基,志存高远,未来的‘飞天英才’必将创造出更多属于中国的奇迹!”
来源: 甘肃科技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