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这一“古老”而顽固的传染病,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据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我国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位居全球第三位,这一数据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场与结核病的斗争中,合理用药不仅是治愈患者的关键,更是防止疾病传播、保障公共健康的重要一环。本文将深入探讨结核病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原则及实践,旨在为读者提供科学、实用的用药指引。

一、结核病的认识与危害

结核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它可以在人体内不断繁殖,当结核菌达到一定数量并具备致病力时,便形成结核病。结核病可发生在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和胸膜等多个部位,其中肺结核最为常见。

结核病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导致患者长期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盗汗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气胸、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等。更为严重的是,结核病具有传染性,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释放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结核菌,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

二、抗结核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抗结核药物治疗是结核病治疗的核心。其主要作用包括杀菌、灭菌和预防耐药性的产生。杀菌是指迅速杀死病灶中大量繁殖的结核菌,使患者由传染性转为非传染性,减轻组织破坏;灭菌则是彻底杀灭结核病病变中代谢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结核菌,防止复发;预防耐药结核菌的发生,则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社区传播的关键。

正确使用抗结核药物,遵循合理的治疗原则,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有效节省医疗资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反之,如果用药不当,不仅不能治愈患者,还可能导致耐药结核病的发生。耐药结核病治愈难度更大、花费更高,且易引起耐药传播,对人群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三、结核病合理用药的五项原则

结核病合理用药应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是结核病治疗成功的基石,缺一不可。

  1. 早期治疗

早期治疗是结核病治疗的首要原则。一旦确诊结核病,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初治病例因从未用过抗结核药物,其结核菌对抗结核药物敏感,化学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早期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避免组织破坏,减少后遗症和病人痛苦。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病变早期肺泡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病灶部位血流供应良好,有利于药物渗透、分布,促进病变吸收。同时,早期巨噬细胞活跃,可吞噬大量结核分枝杆菌,与抗结核药物协同发挥作用,有利于病变消散和组织修复。

2.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原则。由于结核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可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并减少继发性耐药菌的产生。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采用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等一线抗结核药物组成四联方案进行强化期治疗,以及HR两联方案进行继续期治疗。这些药物的联合使用,能够全方位覆盖结核菌,斩草除根,避免后患。

  1. 适量用药

适量是指用药剂量要适当,既要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又要避免产生过大的毒副作用。抗结核药物的剂量应根据不同病情及不同个体进行调整,给予适合的给药剂量。

剂量不足时,组织内药物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易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而剂量过大则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使治疗难以继续。因此,抗结核治疗必须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和肝肾功能等因素,给予准确的每天、每次服用剂量。

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FDC)是一种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按一定剂量配方制成的复合制剂。使用FDC治疗结核病患者,可以促使患者联合、足量、规范服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耐药结核病的产生。

4. 规律用药

规律用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患者应按照合理的治疗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坚持有规律的用药。不规律用药会导致血药浓度波动,血药浓度过低易诱发耐药性产生,血药浓度过高则易发生药物中毒。

严格遵照并执行治疗方案所规定的服药次数和服药间隔,不发生遗漏和中断,是保证治疗成功最重要、最关键的措施。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1. 全程治疗

全程治疗是确保疗效的前提。结核病治疗周期长,一般需要6-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患者必须完成医生规定的疗程,才能彻底杀灭结核菌,降低失败率,减少复发率。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药物副作用、经济压力等。但只要坚持全程治疗,就能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因此,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直到完成全疗程。

总之,结核病合理用药是治愈患者的关键所在。通过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五项原则,我们可以有效提高结核病的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风险。在这场与结核病的斗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贡献者。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来源: 科学药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