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科学家们公布了一项重大观测研究成果——宇宙中的暗能量在过去45亿年中已经减弱了10%。这个重大发现是由坐落在亚利桑那州图森附近的基特峰国家天文台DESI望远镜,基于三年的观测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得出的。
DESI实际是一台暗能量光谱仪,而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膨胀,使星系加速远离彼此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在过去的理论中被假设为虚空中的固有属性,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是一个“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被用于宇宙标准模型。
暗能量从永恒不变的“常数”,突然发现并非如此,在过去45亿年间竟然减弱了10%,这个发现当然就惊人了,它不但对天文学界广泛接纳的宇宙ΛCDM模型提出了重大挑战,甚至可能影响到经典物理学的根基。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天文学家、苏格兰皇家天文学家凯瑟琳·海曼斯惊呼:“物理学家已经面临解释这个问题的挑战”。
所谓ΛCDM模型,是指一个包含暗能量C(Cold Dark Matter)、冷暗物质D(Dark Matter)和普通物质 M(Matter)的宇宙,前面的Λ则代表宇宙学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通常与暗能量(Dark Energy)相关,它驱动宇宙的加速膨胀。这个宇宙模型早已成为科学界主流理论,被称为标准宇宙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大尺度结构和宇宙的演化。
在这之前,所有的观测(如超新星测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都支持暗能量是宇宙学常数(Λ),即其密度不会随时间变化。但现在DESI 的研究结果暗示,暗能量可能随着时间在衰减,这与标准模型的假设相矛盾,不啻于在科技界释放了一颗核弹。
除了对标准宇宙模型的冲击,这次发现或许还隐逸着新的物理机制:如果暗能量的密度确实在变化,可能涉及到某种动力学暗能量模型,例如第五种力(第五作用)。也就是说,除了经典物理学中已经发现的四种基本力,即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可能还存在新的力主导着宇宙膨胀。而且,暗能量类似某种场(如“量子标量场”)的行为,而不是恒定的常数,其中的衰变原理也值得研究。
作为科普,我想读者们也不想过分深究这些深奥的理论问题,时空通讯就只说说这次发现,有可能对宇宙未来归宿的影响。
一直以来,科学界对宇宙的归宿有多种猜想,集中起来主要有四种可能:一是“热寂”说,二是“大撕裂”说,三是“大坍缩”说,四是“稳态说”。
一、热寂说(Big Freeze)
宇宙一直膨胀下去,或者即便速度放缓,还是继续膨胀,最终的结局就是热寂。所谓热寂,就是宇宙永远扩张,最终星系和一切天体变得极限稀疏,并渐渐熄灭,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所有物理过程停止,宇宙成为一个冰冷而死寂的虚空。
宇宙这种“死法”,预测寿命最长,将大于10^100年(至少 10 的一百次方年)。如果暗能量是宇宙学常数(Λ),即它的密度始终不变,那么宇宙将永远加速膨胀,最终进入“热寂”状态,其过程大致如下:
- 10^11 年(1000 亿年),遥远星系因加速膨胀变得不可见,本星系群成为宇宙唯一可观测结构。
- 10^14 年(100 万亿年),最后的恒星燃尽,宇宙进入“黑暗时代”。
- 10^30年,黑洞蒸发(霍金辐射),宇宙几乎只剩虚无的基本粒子。
- 10^100 年,所有物质彻底消失,宇宙接近完全熵死。
- 如果暗能量的密度继续下降,但仍然保持正值(即仍然推动膨胀),那么宇宙的膨胀速度可能会降低,但不会完全停止。这样的话,星系之间仍然会相互远离,最终宇宙仍然进入“热寂”(Big Freeze),寿命可能更长。
二、大坍缩说(Big Crunch)
如果暗能量在减少,那么加速膨胀可能会减弱,甚至有一天可能逆转,导致宇宙重新收缩,进入“大坍缩”(Big Crunch)模式。这种理论认为,如果暗能量的密度下降得足够快,甚至最终变成负值(即暗能量不再推动宇宙膨胀,反而变成收缩的驱动力),那么引力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一旦引力开始超过膨胀的动力,宇宙的膨胀将停止,并开始收缩,星系、恒星、行星都会逐渐靠拢。最终,整个宇宙可能会坍缩回一个极端高密度、高温的状态,回归宇宙爆炸前的奇点。这类似于大爆炸的“逆过程”,甚至可能触发新的宇宙大爆炸,形成一个“周期性宇宙”。
宇宙这种“死法”,预测寿命约 10^11-10^12 年(1000 亿- 10000 亿年),其过程大致如下:
- 10^11年(1000 亿年后),宇宙的膨胀完全停止,开始收缩。
- 10^12年(10000亿年后),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所有物质被挤压回一个高密度状态。
- 最终10^13年内(10万亿年内),宇宙可能塌缩回一个奇点,形成类似“大爆炸”的状态。
三、大撕裂说(Big Rip)
如果暗能量的密度不是恒定的,而是随着时间增加暗能量不断变强(即“幻影暗能量”模型Phantom Dark Energy),这是一种假设的暗能量形式,它的状态方程参数ω(即暗能量的压力与能量密度之比))小于1时,那么暗能量的斥力会不断增强,最终导致宇宙内的所有结构被撕裂。
宇宙这种“死法”,预测寿命约 10^9-10^10年(10-100 亿年),这是一种“最短命的死法”,其过程大致如下:
- 10亿年后,星系被撕碎,恒星和行星无法维持稳定轨道。
- 50-80亿年后,原子和亚原子结构被撕裂,物理定律失效。
- 100亿年内,宇宙空间本身无限膨胀,时间和空间都被摧毁,物理法则全部失效。
四、稳态-膨胀停止说(Static Universe)
如果暗能量逐渐减少,并最终降为零,那么宇宙的膨胀速度会慢慢停止,进入一个“准稳态”。宇宙这种“死法”预测寿命约约 10^12-10^20 年(1 万亿年 - 1000 万亿年),其过程大致如下:
- 宇宙膨胀趋于平衡,不再加速,但不会明显收缩。
- 星系仍然存在,但随着时间推移,宇宙会变得更加冷漠和黑暗,宇宙可能仍然逐渐进入“热寂”,但速度比标准模型预测的要慢很多。
- 黑洞和中子星最终主导宇宙结构,最终进入黑洞蒸发的阶段(10³⁰ - 10¹⁰⁰ 年)。
宇宙最终归宿,除了以上四种,还有“无限循环的振荡宇宙”与“有限周期的振荡宇宙”之说,是认为宇宙会经历收缩-反弹-膨胀的循环。前者是说收缩、反弹、膨胀不断循环,寿命无限,宇宙没有真正的起点和终点;后者是说宇宙可能只经历一次反弹,即它来自于之前的一个收缩阶段,但不会无限循环,而是在当前的膨胀阶段持续下去。这种“死法”或“不死”就不展开讲了。
现在,科学探测和研究确定暗能量并非恒定的常数,而是在过去45亿年间已经减少了10%,就可以断定宇宙终将停止收缩,最终走向大坍缩的归宿吗?科学界对此并没有一个结论,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观测和研究。
因为,迄今为止,暗能量的变化趋势尚不明确,DESI 的数据只是初步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确认。未来的发展,很可能有如下趋势:暗能量密度并不会继续快速下降,那么宇宙仍然会保持膨胀,哪怕速度变慢;如果暗能量不是一个恒定的常数,而是一个随时间演化的场(如“标量场”),那么它的变化可能是周期性的,甚至可能在未来反弹,重新加速膨胀。
而且,现代宇宙学仍然不完全理解暗能量的本质。如果未来理论物理学发现暗能量与第五种力、额外维度、量子引力效应等相关,宇宙的演化路径可能比我们现在设想的更加复杂。
因此,需要建立更多独立的实验室,来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如利用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维拉·鲁宾天文台、罗曼空间望远镜等,来更精确地测量宇宙膨胀历史,检验 DESI 结果是否真实;还要进一步研究量子引力、标量场理论、第五种力等可能的新物理机制,寻找解释暗能量变化的新理论。
结论:DESI的研究数据虽然在研究宇宙暗能量问题上是一个重大突破,但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宇宙未来的走向依然是一个谜。科学永远是在路上,永远没有终点。但我们要相信的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人类将获知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不断接近真相。
有关宇宙的“生死”问题,对短暂的人类生命来说,实在是一个太“遥远”的问题。而且对于广袤的宇宙来说,地球连一粒尘埃也算不上,更别说寄生在地球上的人类了。因此有人可能会对探索宇宙归宿如此大的问题感到可笑,认为是吃饱了没事撑的。但人类虽然渺小,思维却无限,在有限的生命里了解一下遥远的未来,以拓展我们的眼界和胸怀,又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文章,请尊重作者版权,感谢阅读。
来源: 时空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