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中华民族瑰宝,而煎药,则是让这份瑰宝发挥效用的关键一步。《本草纲目》中有言:“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今天,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药剂科专家带您一起揭开中药煎药的神秘面纱,学习如何煎出一碗“合格”中药汤药!
煎药工具:选对“武器”,事半功倍
首选砂锅、陶罐,其次可选择耐高温的玻璃器皿或不锈钢锅。忌用铁锅、铝锅等金属器皿,以免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煎药用水:水质影响药效
现代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过滤后的自来水即可,也可用纯净水,不推荐使用反复煮沸的水、矿泉水。
一般中药煎药步骤:步步为营,才能药到病除
**1.浸泡:**需将中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使药材充分吸水膨胀,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2.头煎:**先用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煎煮20~30分钟。煎煮过程中要不时搅拌,防止药材粘锅。
**3.过滤:**将药液倒出,用纱布或滤网过滤药渣。
**4.二煎:**将药渣再次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冷水,煮沸后小火再煎15~20分钟。
**5.混合:**将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分两次温服。
煎药小贴士:细节决定成败
1.水量控制:因药而异,灵活掌握
一般头煎加水量为药材重量的5~8倍,二煎为3~5倍。一般以淹没药材2~3厘米为宜。
2.煎煮时间:因药制宜,各得其法
煎煮时间和火候的控制至关重要。一般先用武火(大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小火)慢煎。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1)一般药物,头煎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
(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10~15分钟,二煎5~10分钟即可。
(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30~40分钟,二煎20~30分钟。
3.火候掌握:文武火候,把握分寸
煎药讲究“先武后文”,先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再煎约20~30分钟即可。
4.煎药次数与取药量
一般类中药煎煮2次,滋补类方剂或药物较多者可煎3次。
每剂两煎的取药量,儿童为100~150mL,成人为400~600mL。
5.特殊中药煎煮:
**先煎:**如龟甲、龙骨、石膏等,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后再入其他药物。某些有毒饮片如附片、制川乌等,宜先煎30~60分钟。
**另煎(炖):**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天麻、三七等切薄片,另煎或隔水炖,取药汁兑入后服用。
**后下:**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如薄荷、砂仁、豆蔻等,需在其他药材煎煮完前5~10分钟投入同煎。
**泡服:**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可用开水或药液泡服,加盖闷润,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
包煎:一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含绒毛的药材,如辛夷、菟丝子、海金沙、滑石、旋覆花等,需用纱布包好后再煎煮,包好的袋子不需要拆开。
**烊化:**胶质、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同煎时易黏锅煮焦,黏附其他药,如阿胶、龟胶、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到煎好的药汁中溶化服用。
**冲服:**贵重药材或不宜煎煮的药材,如人参、三七等,可研成粉末,将其调入煎好的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6、其他注意事项:
(1)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先煎时间应根据其服用人群、用量、疗程等具体情况判断!煎煮宜用冷水泡,水量要足,必须大火熬开转小火熬,保持沸腾,煮30一60分钟以上,中途不能断火,不可加冷水(加水必须加开水),至口尝无麻感。
(2)服用中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黏腻、辛辣等食物,喝药前后1小时最好也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等饮品。
(3)煎药前需仔细核对处方,确认药材种类、剂量无误。煎药过程中需常搅拌,防止药材粘锅糊化。煎药后需及时过滤药液,避免药渣吸附有效成分。
(4)煎药器具需及时清洗,避免残留药液影响下次煎煮。
中药煎煮,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充分发挥药效,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药剂科 向玉婷 倪晓婷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