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王爷爷独居多年,患糖尿病20年。上月因腿摔伤导致行动不便,觉得自己“少喝水就能少上厕所”,连续一周喝水不足,女儿打视频电话时发现他变得迷迷糊糊,说话口齿不清,赶紧找人帮忙送他去医院。检查发现,王爷爷的血糖竟然高达35mmol/L,确诊为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经过紧急抢救才脱离危险。
什么是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简单来说,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急性并发症。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体里的血糖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可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出了问题,血糖容易升高。当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又没有足够的水分补充时,身体就会像一个“脱水的海绵”,细胞内的水分被大量吸到血管里,来稀释过高的血糖。这时候,血液变得浓稠,循环受到影响,身体各个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症状表现为多尿、多饮、乏力、嗜睡甚至昏迷。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
独居糖尿病老人为何是高危人群?
独居老人由于日常缺乏家人陪伴,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在饮食上,可能因无人照顾而随意进食,无法很好地控制糖分和热量摄入;在疾病监测方面,没有家人提醒,常常忘记测量血糖,不能及时发现血糖的变化;老年人对口渴不敏感,脱水了也不自知;部分老年人担心上厕所摔倒、夜间起夜,刻意少喝水。这些因素都使得独居糖尿病老人,成为高渗高血糖状态的高危人群。
独居糖尿病老人居家护理预防要点
1. 饮食护理:鼓励老人多饮水,每天1500毫升-2000毫升(有严重心功能不全和严重肾病除外),以补充水分,防止血液浓缩,可为老年人购买有刻度和定时提醒的智能水杯。督促老人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随意加餐或进食高糖食物。每餐七八分饱即可。
2. 用药与血糖监测:可以使用药盒按天分装药物,并设置闹钟提醒按时服药,或者购买带电子提醒的智能药盒。提醒老人定期测量血糖,至少每周1次-2次,天气炎热、感冒、腹泻时,要增加测量血糖次数,并做好记录。若发现血糖波动较大或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应及时就医。
3. 生活习惯养成:鼓励老人保持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休息后能恢复为宜。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饭后1小时,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
4. 心理关怀:独居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而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应多关心独居老人,定期上门看望或电话问候,陪他们聊天。鼓励老人参加社区活动,结交朋友,丰富精神生活。
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虽然凶险,但只要我们了解它,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更要提高警惕,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