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淡水危机日益严峻,而传统海水淡化技术因高能耗、盐堵塞等问题难以普及。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在《工程》期刊发表突破性成果:通过核鞘结构纱线(CSY)设计,成功制备出高效太阳能界面蒸发织物,蒸发速率达2.12 kg·m⁻²·h⁻¹,能量转换效率高达93.7%,并在5%高盐度溶液中长期稳定运行。这项技术首次将纺织工艺与光热材料结合,为低成本、规模化海水淡化开辟新路径。
核鞘纱线:纺织工艺打造“智能水桥”
传统太阳能蒸发器依赖多孔材料供水,但盐分易在蒸发界面结晶堵塞孔隙,导致效率骤降。研究团队创新设计核鞘结构纱线——以超亲水模态纤维(Modal)为核,光热碳纤维为鞘(图1)。Modal纤维通过毛细作用快速输水,而碳纤维层吸收92%的太阳光并转化为热能,形成局部高温蒸汽区。通过调节Modal纤维的根数(0/8/16束),可精准控制水流量:实验显示,8束Modal的核鞘纱线(8-WCSY-F)蒸发速率最高,较无Modal纱线提升32%(图4f)。这种“按需供水”机制既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热损耗,又防止盐分堆积,破解了蒸发器“盐堵”死结。
92%光热转换:碳纤维织就“太阳能捕手”
碳纤维鞘层通过独特编织结构形成多重反射通道,将太阳光吸收率提升至92%,远超传统碳纤维布(58%)。在1太阳光照(1 kW/m²)下,织物表面温度迅速升至61.4°C(图3h),蒸汽生成速率达2.12 kg·m⁻²·h⁻¹,相当于每小时从1平方米织物提取2升淡水。户外测试中,大面积织物(图6a)日均产水7.5 L/m²,且连续运行7天无盐结晶(图6e),满足WHO饮用水标准(Na⁺≤0.64 mg/L)。
可扩展制造:纺织机量产“淡水工厂”
该技术最大亮点在于完全兼容传统纺织工艺。团队采用工业级花式捻线机(图2b)和二维编织机(图2d),实现核鞘纱线的大规模生产。纱线经水洗去除聚乙烯醇包覆层后,碳纤维直接暴露形成光热表面(图2g)。这种“纺织即生产”的模式,使得设备成本较纳米材料蒸发器降低80%,且可通过调整织机参数快速适配不同产能需求。目前,团队已建成中试生产线,单台织机日产织物可达500平方米,可满足万人日用水需求。
应用前景:从沙漠到海岛的“织造水站”
在青海盐湖的实地测试中,10平方米织物日处理高盐卤水(盐度15%)达75公斤,淡水回收率超95%。该技术还可整合于农业大棚(利用余热灌溉)或海上浮动平台(图6c),为干旱地区和岛屿提供可持续淡水方案。据估算,规模化应用后淡水成本可降至0.5元/吨,较反渗透法降低70%。
结语
将纺织技艺与新能源材料融合,中国科学家不仅织出了“光热布”,更编织出解决全球水危机的希望之网。这项“织造水站”技术,正以传统工艺的创新蜕变,书写着“向太阳要淡水”的绿色篇章。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