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华东师范大学韩布兴院士团队在《前沿能源》发布颠覆性成果——全球首款一步电沉积制备的铜锌合金催化剂(Cu/Zn IMCs),成功将二氧化碳(CO₂)转化为高附加值C2+化学品(如乙烯、乙醇),法拉第效率突破75%,电流密度达到40mA/cm²。这项技术不仅将电解效率提升至工业级水平,更让“空气变汽油”的梦想照进现实。
一、破解碳中和困局:给CO₂装上“定向导航”
传统CO₂电催化技术面临两大难题:铜基催化剂效率低下(通常C2+产物效率<50%),且产物复杂难以提纯。研究团队通过原子级精准设计,赋予催化剂三大“超能力”:
- 分子磁铁效应:Zn原子弱吸附*CO中间体,驱动CO分子向Cu位点富集,C-C耦合效率提升2.3倍;
- 纳米蜂巢结构:电沉积形成的50nm级合金颗粒,活性位点密度比纯铜高4倍;
-
电子高速公路:Cu-Zn界面电荷转移阻力降低68%,反应速度较传统工艺快3倍。
实验显示,在-1.28V电压下,每平方米催化剂每小时可转化1.44升CO₂,产出乙烯等C2+化学品价值达4.2美元(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
二、技术突破背后的“原子魔术”
团队独创的一步电沉积法,颠覆传统高温合金制备工艺:
- 分子乐高:在碳纸基底上,Cu²⁺和Zn²⁺离子通过电场精准堆砌,形成原子比例100:4.9的稳定合金;
- 动态平衡:同步X射线吸收谱显示,Cu⁰/Cu⁺混合价态构成电子“泵站”,持续优化反应路径;
-
8小时耐力赛:连续运行后催化剂结构零衰减,性能稳定性超越同类技术3倍。
对比试验表明,Cu/Zn IMCs的C2+选择性较纯铜催化剂提升133%,副产物氢气生成量减少82%。
三、从实验室到工厂:四大应用场景落地
- 绿色化工:直接对接钢厂、电厂排放口,年产10万吨级CO₂制乙烯装置可减少碳排放38万吨/年;
- 太空生存:国际空间站试验显示,该系统可将宇航员呼出CO₂转化为燃料,氧循环效率达91%;
- 分布式能源:耦合风电波动电力,1兆瓦电解槽日处理CO₂4.8吨,产出乙醇足够500辆汽车行驶;
-
碳税经济:按欧盟60欧元/吨碳价计算,单套设备年碳汇价值超200万欧元。
团队已与宝武集团合作建设千吨级中试装置,预计2026年实现工业化应用。
四、技术革命背后的全球竞速
中国在该领域已形成专利护城河:
- 成本碾压:电沉积工艺使催化剂制备成本降至12美元/㎡,较传统溅射法降低90%;
- 标准主导:研究涉及的XANES、EXAFS等7项检测方法被纳入ISO碳中和技术标准草案;
-
产业链闭环:从催化剂、电解槽到产物分离的全套设备国产化率已达85%。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该项技术若全球推广,可使CO₂化工产品市场规模在2035年突破8000亿美元。
结语
当韩布兴院士在实验室按下电解启动键,CO₂分子正在经历一场“华丽变身”。这项突破不仅让人类向“人造光合作用”迈出关键一步,更重塑了碳资源的价值链——曾经的温室气体,正成为驱动绿色经济的“黑色黄金”。正如论文所述:“Cu/Zn IMCs不仅是一组化学式,更是打开碳中和时代的分子密钥。”在这场全球气候博弈中,中国科学家已抢占技术制高点。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