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全球航运业加速脱碳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款基于氨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船舶动力系统成功通过实验验证。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传统燃料动力系统效率的飞跃,更以“零碳排放、零硫氧化物、接近静音”的颠覆性表现,为航运业碳中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破解绿色燃料难题:氨能高效裂解是关键
航运业占全球碳排放的3%,国际海事组织(IMO)要求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氢能虽清洁,但存储运输成本高;氨(NH3)作为氢的“液态载体”,因易液化、安全性高被寄予厚望。但氨裂解制氢需高温且速度慢,成为技术瓶颈。
研究团队设计的“肋片式催化燃烧集成反应器(IAC)”完美破局:
速度革命:1.1米反应器内,氨在656°C下仅需2.94秒即可100%分解为氢气和氮气,裂解速度较传统方案提升35%;
空间魔法:将裂解器、燃烧室、换热器集成,体积缩减42%,破解船舶动力舱空间限制;
效率跃升:系统电效率达60.13%,远超现有船舶柴油机(约50%)和常规燃料电池系统(52.1%)。
二、从实验室到江海:全电动船舶系统实测亮眼
团队以某内河观光船(载客100人,航速14公里/小时)为原型,搭建2千瓦实验平台验证系统可靠性:
全能动力:系统额定功率96千瓦,超载至110%负荷时仍保持61.73%效率,满足船舶加速、逆风浪等复杂工况需求;
近零排放:尾气中CO₂、NO、SO₂浓度趋近于零,噪音仅58.6分贝(相当于办公室环境);
智能调控:通过调节氨氧比(A/O)和废气循环率(CR),系统可在20%-110%功率区间高效运行,避免燃料电池过热风险。
三、改写航运能源版图的技术底气
该技术已展现三大颠覆性潜力:
经济性破冰:氨作为大宗化工品,全球年产量超2亿吨,基础设施成熟,成本仅为液态氢的1/5;
场景全覆盖:实验证明系统适配渡轮、货船、邮轮等船型,韩国研究团队推算,氨燃料电池系统在2500标箱支线集装箱船应用可实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能源链革新:结合风电/光伏制“绿氨”,构建“可再生能源-绿氨-船舶动力”闭环,破解远洋航运脱碳难题。
四、驶向深蓝:中国技术领跑全球竞赛
当前,日本研发的氨燃料发动机船舶计划2026年商运,挪威氨燃料电池渡轮项目已启动。而中国团队的技术突破直指行业痛点:
欧盟“FuelEU Maritime”法规要求2030年船舶使用绿能占比6%,本系统可超额达标;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60年全球60%新造船需采用氨/氢动力,该技术已抢占先机。
研究负责人吕晓晶教授表示:“团队正与国内船企合作开发百千瓦级船用系统,预计2028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结语
从长江观光船到远洋巨轮,这场由氨燃料电池驱动的绿色革命正拉开帷幕。当零碳船舶划破碧波时,中国创新技术已为其写下第一笔注脚。正如论文所述:“这项研究不仅关乎航运减排,更是人类与海洋和解的关键一步。”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