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1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唐氏综合征日”,这一日期(21/3)的设定与唐氏综合征的病因——第21号染色体三体(多出一条21号染色体)密切相关。这个特殊的日子旨在提高公众对唐氏综合征的认知,呼吁消除偏见,并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多支持。

一、什么是唐氏综合征?

益阳市中心医院专家介绍,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又称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

正常人体细胞有23对(46条)染色体,而唐氏综合征患者的第21号染色体多出一条(即47条),导致身体和智力发育异常。它是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疾病之一,全球平均每700-1000名新生儿中约有1例。

二、为什么会发生唐氏综合征?

染色体异常是核心原因,具体分为三种类型:

1. 标准型(21三体型):占95%,因生殖细胞分裂时第21号染色体未分离,形成多一条染色体的受精卵。

2. 易位型:占3%-4%,多余的一条21号染色体附着在其他染色体(如14号)上。

3. 嵌合体型:占1%-2%,部分细胞正常,部分细胞异常,症状可能较轻。

风险因素:

母亲怀孕年龄越大(尤其35岁以上),风险显著增加。

家族中有唐氏综合征病史或染色体易位携带者。

环境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可能有一定影响,但证据尚不明确。

三、唐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 典型外貌特征:

眼距宽、眼裂上斜、鼻梁低平。

耳位低、口小舌大、手掌短宽,部分患者有通贯掌(掌纹横贯整个手掌)。

2. 智力发育迟缓:

多数患者存在轻度至中度智力障碍,但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通过早期干预可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3. 健康问题:

先天性心脏病(约50%)、消化系统畸形(如肠道闭锁)。免疫低下(易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听力或视力障碍。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

四、如何预防与筛查?

目前尚无治愈唐氏综合征的方法,但通过科学的产前筛查和诊断可早期发现。

1. 产前筛查(评估风险):

NT检查(孕11-14周):通过B超测量胎儿颈后透明层厚度。

血清学筛查(孕早期9周-13周6天、孕中期15周-20周6天):结合年龄、血液指标综合评估。

无创DNA检测(NIPT)(孕12周-22周6天):通过母血检测胎儿DNA,准确率>99%。

2. 产前诊断(确诊):

羊膜穿刺术(孕16周-22周6天):提取羊水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是诊断“金标准”。

绒毛膜取样(CVS)(孕10-13周):早期诊断手段。

建议:高龄孕妇、有家族史或筛查高风险人群应遵医嘱进行产前诊断。

五、患者如何治疗与管理?

虽然唐氏综合征无法逆转,但通过多学科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1、早期干预:出生后尽早开展物理治疗、语言训练和认知教育,激发潜能。

2、健康监测:定期检查心脏、听力、视力及甲状腺功能,及时治疗并发症。

3、教育与融入社会:根据个体能力选择普通或特殊教育,鼓励参与社交活动,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家庭支持:家长需学习科学护理知识,同时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寻求社会资源支持。

六、打破偏见,传递温暖

唐氏综合征患者常面临误解与歧视,但他们的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许多人在支持下可以完成简单工作、参与艺术活动甚至成为“特奥会”运动员。社会应做到:

1. 用“唐氏综合征患者”替代“唐氏儿”“唐宝宝”等标签化称呼,尊重其人格。

2. 消除“低能”刻板印象,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和社交机会。

3. 支持患者家庭,推动社区融合项目,构建包容性社会。

结语

唐氏综合征不是“错误”,而是人类基因多样性的自然体现。在世界唐氏综合征日,我们呼吁更多人了解这一疾病,用科学替代偏见,用关爱取代歧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份努力都能点亮希望。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国际唐氏综合征联合会(Down Syndrome International)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曹卫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益阳市中心医院 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