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非中国特有物种。列入《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田间恶性杂草之一。自身没有光合作用,完全靠寄主植物生长,主要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植物获取养分,导致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寄主植物的减产甚至死亡。以种子入药。补阳益阴、固精缩尿、养肝明目、补脾止泻。
绿草丛中枝干黄,一丝缠绕一丝忙。
皆言世上情难了,却道秋风可断肠。
**名 称:**菟丝子
**拉 丁 名:**Cuscuta chinensis
**分类地位:**旋花科Convolvulaceae 菟丝子属 Cuscuta
**别 名:**金丝藤、豆寄生、无根草、黄蔓子、禅真、缠丝蔓、大豆菟丝子、豆须子、豆阎王、嘟噜丝子、独芦丝子、狐丝、黄金狗丝草、黄腊草、黄腊须、黄蜡草、黄浪、黄连丝、黄乱丝、黄萝子、黄丝、黄丝藤、黄丝子、黄藤草、黄藤子、截浆草、金黄丝子、金丝草、金线草、雷真子、盘死豆、穷搅、热痱草、热痱子草、山麻子、吐丝子、兔儿丝、兔儿须、兔丝子、菟儿丝、菟丝、菟丝藤、王八爬、无根藤、无娘藤、无娘子、无叶藤、雾水藤、希日-奥日义羊古、小粒菟丝子、蜘蛛网、中国兔丝子、中国菟丝子、朱匣琼瓦、大菟丝子、豆寄藤、马冷丝等。
异 名:Cuscuta carinata、Cuscuta fimbriata、Cuscuta chinensis var. applanata、Cuscuta chinensis var. carinata*、Cuscut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Grammica chinensis、Pentake chinense.*
识别特征:
1、寄生草本。缠绕茎黄色,纤细如毛发状。
2、无叶。
3、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或小团伞花序侧生,近无总花序梗;苞片及小苞片小,鳞片状;短花梗稍粗壮,花萼杯状,中部以下连合,裂片近三角形,先端钝;花冠白色,壶形,较小,裂片三角状卵形,先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宿存;雄蕊着生花冠裂片弯缺微下处;花柱2,等长或不等长,柱头球形,不伸长。蒴果球形,直径约3毫米,几乎全为宿存的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的周裂,内含种子2-4粒。种子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稍扁,黄褐色至灰褐色,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表面粗糙,棉絮状,背面隆起,腹面中部稍隆起,将腹面分成两个面,一面下端胚根尖稍向内突,形成一弯缺,种脐位于弯缺内,约占种子长度的1/3,稍凹陷,与种皮近同色,圆形中央有1条斜向黄白色短脐线。
**国内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浙江、福建、四川、云南等地。拍摄于山东省威海市里口山山坡、九龙湾公园东部海边草地中。
**国外分布:**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向东至日本、朝鲜,向南至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等地。
**生 境:**生于约海拔3000米以下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等处。
**物 候 期:**花期果期夏秋季。
**保护级别:**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非中国特有物种。
**主要危害:**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列入《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田间恶性杂草之一。自身没有光合作用,完全靠寄主植物生长,主要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植物获取养分,会导致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寄主植物的减产甚至死亡。为大豆产区的有害杂草,并对胡麻、苎麻、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也有危害。
**主要价值:**据相关研究,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在不同寄主间可建立起了抗虫、抗盐、抗氮胁迫的“防御联盟”。这表明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不仅是危害寄主的寄生植物,也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药用价值:**以种子入药。辛、甘,平。入脾、肝、肾经。补阳益阴、固精缩尿、养肝明目、补脾止泻。主要用于肾虚阳痿、遗精尿频、带下、目暗不明、脾虚泄泻、肾虚胎动不安、消渴,外用消风祛斑等症。
编辑:Pierre
来源: 物种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