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大学某毫米波实验室,工程师正对一组128QAM信号进行压力测试。频谱仪显示,搭载新型延迟对齐调制(DAM)技术的通信模块,在28GHz频段的安全速率达到12.6bps/Hz,较传统方案提升216%——这项由我国团队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发表的研究成果,成功将物理层安全性能推向量子级精度,为6G太赫兹通信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传统安全屏障崩塌:毫米波通信遭遇“窃听危机”
5G/6G时代,毫米波与太赫兹频段的高频特性虽带来超大带宽,却也引发严峻安全挑战。数据显示,传统基于人工噪声(AN)的物理层安全方案,在28GHz频段的窃听成功概率高达6.3%,且需牺牲18%的功率用于干扰信号发射。更严峻的是,超大规模阵列(XL-array)的普及使得攻击者可通过近场电磁特征逆向破解信号,2023年某实验曾演示在3米距离内完整还原1Gbps数据流。
“这如同在玻璃房里传递机密文件。”论文通讯作者曾勇教授指出。团队通过324组实验发现,传统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案在近场通信中,因非均匀球面波(NUSW)效应导致信号相位畸变,使得安全速率随天线数量增长反而下降1.2dB,形成“安全悖论”。
延迟对齐调制:给电磁波装上“时空导航”
研究团队提出的DAM技术,通过三大创新破解安全困局:
路径延迟补偿:精确测算每条多径信号的传播时延,动态调整发射时序使其同步到达合法接收端
超分辨率波束赋形:基于XL-array的超空间分辨率,将信号能量聚焦至0.3°×0.3m的近场空间网格
自扰式安全屏障:利用非法接收端的多径时延差异,主动制造符号间干扰(ISI)替代人工噪声
在南京某实测场景中,搭载256天线的DAM系统展现出惊人性能:
安全速率跃升:在70米距离内实现12.6bps/Hz安全速率,较AN-OFDM方案提升3.1倍
能效颠覆:峰均功率比(PAPR)降低至4.2dB,较OFDM节省58%的功放能耗
时延革命:消除传统防护必需的循环前缀(CP),时延开销从12.8%压缩至0.3%
近场球面波操控:毫米波的安全密钥
团队首次揭示近场非均匀球面波(NUSW)的双重安全效应:
空间指纹锁:利用球面波幅度/相位随距离的立方衰减特性,构建动态空间信号指纹
超分辨隔离:当XL-array天线数超过多径数量时,不同位置接收信号正交度达99.7%
自愈式防护:非法接收端遭遇的ISI强度与窃听距离成反比,形成天然安全屏障
上海某外场测试显示,攻击者在5米外截获信号时,误码率飙升至97%,而合法用户误码率始终低于10^-6。更惊人的是,系统能在0.8ms内自动重构波束模式,抵御移动式窃听攻击。
6G前瞻:太赫兹通信的安全基座
研究团队已将DAM技术延伸至6G候选频段:
太赫兹突破:在138GHz频段实现0.12°波束聚焦,空间分辨率较毫米波提升5倍
智能反射面赋能:与智能超表面(RIS)协同,构建动态可调近场信号迷宫
量子级安全:融合轻量化神经网络,实时预测并抵消信道突变引发的安全漏洞
“这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通信安全范式的重构。”曾勇教授展示着最新研制的太赫兹DAM原型机。随着我国6G研发进入关键阶段,这项兼具超安全、低时延与高能效的技术,或将成为打开太赫兹产业化的金钥匙。当每一束电磁波都拥有专属的时空身份证,中国正引领全球通信安全进入“量子精度”新时代。
来源: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