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几字弯”的西北角,宁夏平原的灌溉渠网如同血管般滋养着万亩良田。然而,这片“塞上江南”的地下正暗藏危机:最新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宁夏段地表水中铊(Tl)和汞(Hg)污染风险突出,北部灌溉区重金属浓度超背景值2-6倍,20%水样综合污染指数超标。2025年发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的研究首次绘制了宁夏重金属污染三维图谱,揭开了这片沃土下的生态警报。

重金属的“隐形战”:铊超标71倍,汞潜伏灌溉区

研究团队在宁夏段49个监测点采集了雨季(2022年8-9月)和旱季(2023年3-4月)的水体与沉积物样本,检测13种重金属后发现:

  • **铊(Tl)**成最大隐患:旱季平均浓度达1.50μg/L,最高值71.22μg/L超WHO标准712倍,集中出现在平罗县和惠农区工业带;
  • **汞(Hg)**次之:旱季浓度较雨季激增3倍,最高值1.36μg/L超国标13倍,与燃煤电厂分布高度重合;
  • **锰(Mn)、锶(Sr)**沉积物富集:北部沉积物中锰浓度达1319mg/kg,锶在青铜峡监测点飙升至2032mg/kg,疑与电解锰产业废渣渗漏相关。

令人警惕的是,18%雨季水样和20%旱季水样综合污染指数(PN)显示中度污染。石嘴山、银川工业区周边监测点污染等级最高,农田灌溉水中的重金属正通过作物进入食物链。“铊被称为‘完美毒药’,0.5克即可致命;汞会损伤神经系统,这些‘隐形杀手’正在威胁600万宁夏居民。”论文通讯作者刘登超指出。

污染源“指纹鉴定”:PMF模型锁定三大元凶

研究采用正定矩阵分解(PMF)和主成分分析(PCA),如同给污染物做“DNA检测”,精准溯源:

  1. 农业面源污染贡献率37%:铜(Cu)、铬(Cr)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北部灌区土壤中镍(Ni)浓度超背景值3倍,与长期施用磷肥密切相关;
  2. 工业排放占比29%:平罗工业园区周边铊、汞浓度断层领先,燃煤电厂和金属冶炼厂是主要排放源,电解锰废渣中钴(Co)渗漏导致青铜峡监测点锰超标66%;
  3. 交通尾气占21%:铅(Pb)、锑(Sb)沿公路梯度分布,青银高速沿线沉积物铅浓度达52.68mg/kg,轮胎磨损释放的镉(Cd)在旱季浓度翻倍。

研究还发现季节性差异:雨季农田径流将砷(As)、锌(Zn)冲入河道,浓度较旱季高2-5倍;而旱季大气沉降使汞、铊在低速水流中富集。“这解释了为何工业区旱季污染更严重——就像慢火炖汤,毒性逐渐浓缩。”项目组成员王梦璐解释道。

沉积物:重金属的“定时炸弹”

对沉积物的分析揭示了更深层危机:

  • 锰、锶、铬成沉积物“三巨头”:平均浓度分别达776mg/kg、448mg/kg和151mg/kg,北部灌区沉积物污染负荷指数(PLI)超南部3.4倍;
  • 生态风险升级:汞的沉积物地累积指数(Igeo)最高达4.43,属于严重污染水平,在干旱少雨条件下可能重新释放至水体;
  • 食物链放大效应:实验显示,沉积物中镉的生物有效性是土壤源的2.8倍,易被水稻根系吸收并富集至籽粒。

“沉积物就像重金属的‘储蓄账户’,一旦环境酸碱度或温度变化,这些毒素就会‘提现’进入生态循环。”参与研究的捷克专家Mohammadtaghi Vakili警告道。

治理破局:从“末端拦截”到“源头狙击”

研究团队提出三维治理方案:

  1. 工业精准控源:在平罗、惠农工业区建设重金属在线监测网,强制电解锰企业安装废渣渗滤液回收装置,目标到2030年铊排放削减60%;
  2. 农业绿色转型:推广纳米缓释肥料替代传统磷肥,预计可使灌区土壤镍负荷降低45%;
  3. 沉积物修复:在青铜峡等热点区域试点微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硫氧化菌固化重金属,已在实验室实现汞活性降低72%。

宁夏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院长马成表示:“我们正联合沿黄9省建立重金属联防联控平台,未来通过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实现污染源实时追踪。”

未来挑战:气候变化加剧污染扩散

研究预测,随着西北地区暖湿化加剧,极端降雨事件可能将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大量释放。2024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石嘴山段汞浓度瞬时升高3.8倍的监测数据已敲响警钟。

“这不是一场速决战,”刘登超强调,“但通过科学溯源和精准治理,我们有信心让母亲河重现清澈。下一步将在河套灌区布设500个生物传感器,动态监控重金属迁移路径。”

此刻,宁夏平原的麦浪依旧翻滚,但科学的眼睛已穿透土壤,看清了那些潜伏的危机。这场与重金属的较量,不仅是技术的突围,更是对生态文明的庄严承诺。

来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