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人类最古老的超级市场,更是应对未来粮食危机的战略储备库。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全球超过16亿人直接依赖森林获取食物,而且这个数字正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持续扩大。

“中央一号文”连续五年强调向森林要食物,今年更是直接明确要求“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森林粮库”是在大食物观背景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经济林食品、林下经济食品和间接性食品等。森林食物,则是指以森林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微生物及动物为原料生产加工的各类食品,一般可细分为十大类——森林蔬菜、森林粮食、森林油料、森林果品、森林饮料、森林饲料、森林药材、森林调料、森林肉食和森林蜜源。

我国拥有林地面积42.6亿亩,蕴藏着2000多种丰富的森林食物。2024年,我国各类森林食物产量2亿多吨,人均森林食物产量约140公斤,是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居世界前列。国人膳食结构中,森林食品占比也在不断增加:当前,我国人均年谷物原粮食用消费量为193公斤、肉类55公斤左右,蔬菜水果合计超过240公斤,水果及干果是居民消费的森林食品中的大头。

目前,通过立体开发森林资源,构建起以木本粮油为基础、林特产品为延伸、功能成分为突破的新型食物供给网络,正在从三个维度重塑全球食物系统。

森林油料:破解油脂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木本油料单位面积产油效率显著优于传统油料作物。以油茶为例,高质量茶园,盛产期亩产茶油可达80公斤,是油菜的3-5倍。我国目前油茶种植面积已达6800万亩,年产茶油100余万吨,可替代10%的大豆进口量。国际油棕榈产业更印证了木本油料的规模化潜力——全球棕榈油产量占植物油总量的35%,而用地仅占油料作物总面积的5.5%。

另外,木本油料的脂肪酸构成具有独特优势:核桃油含12%~15%的α-亚麻酸(ALA),是橄榄油的50倍;油茶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超80%,耐高温特性优于普通植物油。

常山县油茶高效栽培示范基地(王璐摄)

森林药材**:**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

森林是提供药用资源最主要的生态系统。药食同源资源的合理摄入可以推动食物供给体系从“饱腹型”向“功能型”转型。以杜仲叶为例,提取物可制成降压型功能茶叶、饮料等;桑树全株开发出桑叶茶、桑葚酵素等系列产品,具有降三高的功效;银杏叶黄酮类物质是重要的植物源抗衰老食品添加剂。

采用林药复合系统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是纯林的2.8-4.5倍,展现独特价值。在云南普洱,橡胶林下种植阳春砂仁,单位面积收益提升3.2倍,病虫害发生率降低40%。这种多层种植模式使土地当量比(LER)达到1.78,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杜仲红茶(杜红岩摄)

*森林果品:***生物多样性的味觉红利

通过挖掘森林粮库中的特色果蔬资源,开辟出一条“生态基因库—独特风味—高附加值”的创新路径。特色果蔬凭借其遗传多样性,在恶劣环境中展现出惊人生命力,沙棘可在-50℃至40℃的温差、pH值9.5的盐碱地中生长,其根系固氮能力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升0.3%;利用植物种间杂交技术培育出的杂交杏李既有李的酸甜风味,也有杏的宜人香气,杂种优势使其相较于传统杏、李品种也具有更强的抗性,这些自然和人工杂交育种工作为培育抗逆新品种奠定基础。

杏李早熟品种‘味帝’(李泰山摄)

目前,森林粮库正以“生态化生产、高值化利用、系统化供给”的优势,推动食物生产体系从耕地依赖型向生态协同型跃迁。这种转型不仅意味着食物来源的物理空间的扩展,更代表着人类在生态承载力约束下获取营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未来随着合成生物学、垂直农业等技术的融合渗透,促使森林粮库有望成为支撑地球生命系统的新型基础设施。(王璐研究员/中国林科院经济林所)

来源: 林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