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科普中国高校行”优秀科普作品-图文类)

海南岛的红眼小恶魔——睑虎

廖辰熙

在海南岛的群山之间,游荡着一群红眼睛的“小恶魔”,它们昼伏夜出,隐匿于黑夜之下;它们长着类似壁虎的外表,但却不能飞檐走壁,传说看到它们的红色眼睛就会被夺取灵魂,当地人形象的称其为“山壁虎”。它们就是睑虎。

睑虎的成员,隶属于爬行纲有鳞目睑虎科睑虎属。顾名思义,睑虎就是长着眼睑的“壁虎”,体长10至20厘米,别看他们外形神似,然而睑虎与壁虎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例如上文提到的睑虎拥有可活动的眼睑,脚趾也没有长着壁虎科一样的吸蹼,取而代之的是尖利的指爪。目前有十余种睑虎在我国有分布,而分布在海南岛的三种睑虎科成员无一例外都是海南的特有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海南睑虎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海南睑虎广泛分布于海南岛的各地,从海边遍布火山岩的林地,一直到热带季雨林的深处,只要有合适的生境,都能发现他们的踪迹。蓝黑色底色的身躯搭配上头体上的四道亮黄色横纹是海南睑虎的特征。海南睑虎也是我遇到的第一种睑虎,至今仍无法忘记在琼中某山区的那次夜观,那只海南睑虎静静地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壁上,手电光照射过去,血红色的眼睛与呈竖线的瞳孔被照亮,如同雨林中苏醒的的魔龙一般,仿佛在告诉我谁才是这座山的守护神,令人心生敬畏。


与低调暗蓝色的海南睑虎不同的是霸王岭睑虎Goniurosaurus bawanglingensis,它们的体背排布着五道镶有黑边的橙色纵纹,橙黄色的身躯上也有点缀着细碎的黑色斑点。虽说它们的名字以发现地霸王岭命名,实际上也能在尖峰岭、鹦哥岭等保护区内发现他们的身影。

第三块拼图是周氏睑虎Goniurosaurus zhoui。它们与霸王岭睑虎十分相似,区别在于周氏睑虎的体色呈现出灰紫色并散布有较大的黑斑,且眉骨较为突出。周氏睑虎是2018年发表的新种,仅在鹦哥岭、霸王岭、俄贤岭等地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

作为一种典型的小型夜行动物,睑虎们演化出了独特的生存策略。它们在山区的石灰岩壁上扎根栖息,尖利的爪子使它们在崎岖陡峭的岩壁上如履平地;长期的野外观察发现,睑虎通常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来捕猎,每当夜幕降临,它们就会爬出躲藏的岩缝,来到附近的石壁上,一旦有小型节肢动物经过它们的伏击范围,它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大快朵颐。

然而,即使是再精明的猎手也难免会成为猎物,睑虎作为食物链的底层,也常常被蛇类和其他肉食动物当做一道美味,而这就不得不提它们的一道绝技——断尾。捕食者如果只咬住了睑虎的尾巴,它们可以通过收缩尾部肌肉,让尾巴自动脱落,而脱落的尾巴的神经与肌肉还未死亡从而不停扭动一段时间,以便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力,由此睑虎得以脱离险境。也不必为断尾的睑虎感到惋惜,睑虎的断尾会在干细胞的作用下慢慢重新长出,只不过新长出的再生尾不再有原先规整的白色环纹,而是一种黑白混合的乱纹。

(上下图分别为原生尾、再生尾的霸王岭睑虎)

如果要简单描述一下这种不起眼的小动物,我认为它们是美丽而脆弱的。由于社会的发展、山区的开发,睑虎们的栖息地越来越碎片化,更由于它们对生存的微环境要求极高、活动能力较差,易于发现和捕捉,因而许多人会捕捉贩卖它们,因为它们华丽的外表和神秘的习性,使得早年间海南的这三种睑虎曾在宠物市场上极为流行;亦或被靠山吃山的人们捕捉,成为当地烧烤摊上的一道食材。一系列原因使得一些本就狭窄的栖息地的种群在无节制的捕捉下彻底消亡,令人叹息。万幸的是,2021年颁布的《国际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将睑虎全员列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明令禁止了对睑虎的买卖交易。尽管如此,依然有盗猎者铤而走险,给残存的睑虎种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些曾经一晚能看到近百只睑虎的山路,如今想见到十余只都是奢望。面对如此景象,我们也寄希望于保护区更严格的监管力度以及睑虎种群自身的恢复能力,让这种脆弱的小精灵能够重新在山林中自由生长。毕竟,只有在那里,那一抹深邃的红色眼睛才能散发出最迷人、最神秘的灵气。

来源: 海南大学科普团队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