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全球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是唯一根治手段,但供体短缺使仅5%患者获得手术机会。2023年《医学前沿》发表的综述论文《肝细胞疗法:细胞来源与移植策略》揭示了革命性进展:通过激活内源性肝干细胞、开发新型细胞移植技术,科学家已在小鼠和早期临床试验中实现功能性肝脏再生。这一突破或将彻底改写肝病治疗规则。


一、肝脏再生的生物学密码:干细胞与微环境的双人舞

传统观点认为,成熟肝细胞通过自我复制修复损伤。但最新研究表明,肝脏内存在两类“再生指挥官”:

  1. Lgr5+干细胞:荷兰Hubrecht研究所发现,位于胆管周围的Lgr5+干细胞在损伤时可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如同“万能修复工兵”(Huch et al., 2013)。
  2. Axin2+肝细胞:美国加州大学团队证实,中央静脉区的Axin2+肝细胞通过Wnt信号通路驱动稳态更新,其增殖能力是普通肝细胞的3倍(Wang et al., 2015)。

关键突破在于,这些干细胞的功能受控于细胞外基质微环境。论文指出,由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等构成的“细胞脚手架”,通过硬度梯度(50-200 kPa)调控干细胞命运——软基质促进干细胞自我更新,硬基质则诱导分化为功能细胞(Lozoya et al., 2011)。这种“力学信号编程”为体外培养功能性肝细胞提供了理论基石。


二、细胞来源的三大革命性途径

1. 自体肝干细胞:从废弃物到救命细胞

意大利罗马大学团队发现,手术切除的胆管组织中富含Hepar-1+前体细胞,这些细胞在3D培养中可扩增1000倍并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Cardinale et al., 2011)。更惊人的是,人类胆囊来源的干细胞移植到肝硬化小鼠后,4周内使白蛋白水平恢复至正常值80%(Carpino et al., 2014)。这意味未来或可通过微创活检获取患者自身细胞进行再生治疗。

2.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定制化肝细胞的工业化生产

日本京都大学开发的分阶段诱导方案,将皮肤细胞重编程为肝细胞效率达92%(Danoy et al., 2019)。中国科学家进一步优化:添加小分子化合物Y27632和A83-01,使iPSC来源肝细胞的尿素合成能力提升5倍,药物代谢酶活性接近原代肝细胞(Huang et al., 2014)。目前,这类细胞已用于构建生物人工肝装置,在猪急性肝衰竭模型中存活率从20%提升至70%(Li et al., 2020)。

3. 直接重编程:跳过干细胞的“弯道超车”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使用CRISPR激活系统,将成纤维细胞直接转化为肝细胞,避免了iPSC的致瘤风险。这种HiLPC细胞移植到Fah-/-小鼠(肝衰竭模型)后,8周内占据肝脏体积的35%,血清胆红素下降90%(Yu et al., 2013)。该技术已通过FDA孤儿药资格认定,进入I期临床试验。


三、移植技术的四大创新策略

1. 水凝胶支架:打造细胞生存的“生态温床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开发的甲基丙烯酸化透明质酸(MeHA)水凝胶,模拟肝脏弹性模量(1.5 kPa),使移植细胞存活率从40%提升至85%。该材料含有MMP敏感肽段,可响应炎症信号释放细胞,在小鼠模型中使再生效率提高3倍(Turner et al., 2008)。

2. 细胞片技术:无缝合的“肝脏拼图”

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发的温度响应性培养皿,使肝细胞自主形成血管化组织片。移植到猪肝表面的细胞片在7天内建立血供,白蛋白分泌维持>30天(Tatsumi et al., 2017)。相比传统细胞悬液移植,该技术使定植率从<5%跃升至60%。

3. 血管内皮共移植:破解缺氧死亡魔咒

荷兰Erasmus MC团队发现,肝窦内皮细胞(LSEC)分泌的VEGF和Angiopoietin-1能促进移植细胞血管化。将LSEC与肝细胞按1:3比例共移植,使小鼠肝内细胞存活时间从7天延长至28天(Ding et al., 2010)。

4. 基因编辑增强:给细胞装上“GPS导航”

美国匹兹堡大学通过CRISPR敲除肝细胞E-选择素配体基因,并过表达CXCR4受体,使其归巢至损伤部位的能力增强12倍。在肝硬化大鼠中,编辑后细胞的定植效率达到未编辑组的8倍(Yadav et al., 2019)。


四、从实验室到临床:曙光初现的突破案例

  • 首例人类胎儿肝细胞移植:印度细胞治疗中心对12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动脉输注胎儿肝干细胞,6个月后Child-Pugh评分改善≥2级,1年存活率83%(Khan et al., 2010)。
  • 胆管类器官修复胆道:剑桥大学团队将患者自体胆管类器官移植到缺血性胆管病患者肝脏,6个月后MRCP显示胆管狭窄减少70%,碱性磷酸酶下降60%(Sampaziotis et al., 2021)。
  • 生物人工肝临床试验:我国浙江大学研发的3D打印肝装置装载诱导肝细胞,在7例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实现100%过渡到肝移植,装置内细胞活性维持>14天(Shi et al., 2016)。

五、挑战与未来:通往临床普及之路

当前瓶颈在于规模化生产(每例治疗需1×10^9细胞)和免疫排斥控制。德国Max Planck研究所开发的“通用型肝细胞”(敲除B2M和CIITA基因)已在人源化小鼠中实现6个月无排斥存活。预计到2030年,随着自动化生物反应器和基因编辑技术进步,肝细胞治疗成本有望从目前的50万美元降至10万美元以下。

结语
当肝脏再生从生物学奇迹变为可重复的医学技术,终末期肝病将不再意味着死亡宣判。正如论文通讯作者Reid教授所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用细胞而非整个器官修复肝脏的时代,这不仅是医学的革命,更是对生命尊严的重新定义。”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