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二字,承载着力量与希望,更浓缩了中国石化胜利油田60余年的奋斗史诗。自1961年发现以来,这里累计生产原油超13亿吨,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的1/5——这意味着,中国每5辆燃油车中,就有1辆的“血液”源自这片土地。
然而,当传统石油工业遭遇短视频时代的认知冲击,胜利油田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大众对石油石化的印象,仍停留在“战天斗地”的老照片里。那些头戴铝盔、手握刹把的石油工人形象,虽镌刻着行业的荣光,却也筑起了与公众的认知高墙。如何打破刻板印象?胜利油田选择了一条看似“跨界”的路径:科普短视频。
一、破圈第一步:从“高精尖”到“接地气”
油田科普,科普什么?是传递石油知识,还是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答案是肯定的,但远不止于此。石油石化的科普短视频不仅是对外展示实力的窗口,更是与大众建立信任与理解的桥梁。首要任务是主动打破传统印象,展示石油石化的真实面貌。
石油石化科普短视频的关键在于找到每个技术细节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超链接”。比如关于胜利油田工艺研究所的实验室科普,镜头没有对准精密仪器,而是聚焦一块普通海绵。给专业的石油知识套上了生活的外衣。这种“超链接”式表达,让硬核科技与大众认知无缝对接。
二、破圈第二步:行话的“重编码”
“驴头”“毛辫子”“光感”……这些石油行业术语曾让圈外人一头雾水。团队通过谐音梗和类比,将其转化为“听得懂”的语言。这种“翻译”并非文字游戏,而是在确保专业性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
三、破圈第三步:直播与人才,科普的“双向奔赴”
1. 直播:让技术“看得见摸得着”
2025年元旦,胜利油田策划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科普直播:6路记者深入齐鲁石化至胜利油田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百公里输运管道,实时展现这项“大国重器”的全流程应用。直播中,平均每分钟解答一个问题,最终,超30万人在线观看。
2. 人才:科普的“灵魂引擎”
组建一支兼具科学素养与传播技巧的团队,是胜利油田的破圈核心。做石油石化的科普,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流量密码,而是屏幕背后真实、鲜活的石油人,还有这些故事背后所蕴藏的科学精神和人工智慧。石油石化的科普不是要去说服所有人,而是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够触摸得到能源的温度。
来源: 科普中国星空讲坛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