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科普中国说”作为科普中国一项崭新的科普形式,河南一直积极参与其中。2023年,河南承办了“科普中国说”年度盛典河南分会场,以“咱们工人有力量”为主题,用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展现工业科技的魅力;2024年,河南专场聚焦“魅力化学 无限可能”,通过《一个中国细胞的故事》《神奇的币金属》等作品掀起传播热潮,单场活动触达超762.5万人次。
关于发挥“科普中国说”品牌作用、推动“科普中国说”融入河南,河南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河南的科普实践经验
想要把科普做细做优,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活”,需要工匠精神、持之以恒。科学是科普的基础,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在执行团队方面,联合大河网等本土权威媒体,确保策划、录制、宣推全流程专业化。在专家团队方面,邀请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专家参与,最大限度确保演讲内容的科学、权威。在主题选择上,通俗化和大众化是河南专场始终秉持的原则。在内容呈现上,通过与演讲专家反复沟通,尽量减少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或者通过图片、动画直观展现,让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在社会化科普中,参与感和体验感的作用非常独特,这也是河南专场重点关注的方面。河南专场依托“馆校合作”机制,活动场地选择在全国最美的科技馆之一——河南省科技馆,这为活动增添了更多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二、河南科普的四重魅力密码
1. 人口红利:做科普“很值”
河南户籍人口1.15亿,连续多年高考人数、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这片土地上,157个县区构成庞大科普网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庞大的人口基数为科普提供了广阔的受众,密集的教育资源则为科普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2. 产业沃土:科普资源“很富”
近年来,河南产业向“新”、发展提“质”,在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智能制造、食品加工、农业发展等方面频频发力,形成了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8个千亿级产业链。产业科技需要跨界科普,让公众感受前沿科技;反过来,科普又不断地厚植创新土壤,也支撑了产业加快科技创新。
河南积极构建大科普格局,推动“科普+”“+科普”,科普阵地、科普队伍遍地开花,各级科普教育基地超过1200个,各级首席科普专家超过1000名。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要素和人才保障。
3. 政策支撑:科普生态“很中”
“科普十条”《关于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持续均衡提升的意见》等政策落地,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科普格局。
4. 文化碰撞:科普可以“很潮”
在河南,厚重历史与时尚潮流并非对立。从“公益科普进影院”到地铁、高铁站的科普展陈,从“魔术科学秀”到“科普电影周”,传统与创新在此交融。河南省科技馆假期变身网红打卡地,研学讲座、文创IP孵化、沉浸式体验等项目,让科普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新时尚”。
2025年,“科普中国说·河南篇”计划推出6期主题活动,从农业、科技、文化等多角度展现河南的独特魅力,让公众在科普中感受中原大地的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
来源: 科普中国星空讲坛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