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四月,是香樟果实成熟后的自然掉落期,香樟树落下的黑色小果实常常会吸引孩子好奇的目光。这些看似无害的“小豆子”,却可能成为威胁幼儿健康的隐患。

一、真实案例:一场惊心动魄的急诊室之夜
2岁男童乐乐(化名)在小区玩耍时捡食香樟树籽。1小时后出现频繁呕吐、躁动哭闹,送到乐清市人民医院时已出现轻度意识模糊。急诊科立即进行洗胃、静脉补液,并监测肝肾功能。经48小时观察,孩子转危为安。主治医师指出:“家长误以为天然植物无害,却忽视了幼儿的代谢特殊性。”
二、香樟树籽:自然界的“隐形刺客”
香樟树籽是香樟树的果实,成熟后呈紫黑色,直径约5毫米-8毫米,表面光滑易被幼儿误认为“野葡萄”或“小蓝莓”。香樟树籽其内含樟脑、黄樟素等挥发油成分,虽对成人影响较小,但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代谢系统未发育完全,误食后可能引发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抽搐等。香樟树籽中的樟脑成分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中毒剂量为 5mg/kg(儿童敏感度是成人的10倍)。10粒香樟树籽(约2g)的樟脑含量可达50mg-100mg,足以导致3岁以下儿童中毒。
三、误食香樟树籽后需牢记 “四要四不要”
四要:要清口腔、要留样本、要快送医、要报毒名。
四不要:不催吐、不喂偏方、不等症状、不慌乱。
1.要清口腔:立即清除口腔残留物,如用干净纱布包裹手指,快速掏出口腔内未吞咽的树籽碎片,防止继续吞咽。
2.要留取样本:将孩子未吞食的香樟籽、呕吐物(如有)或植物残渣装入密封袋保存。
3.要快送医:无论误食量多少,立即送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4.要报毒名:明确告知医生误食物为香樟树籽,并说明误食时间、数量及孩子当前状态。
5.不催吐:盲目扣喉催吐易导致呕吐物误吸窒息。
6.不喂偏方:拒绝灌服牛奶、蛋清、醋等“解毒偏方”,可能干扰医生判断或加重胃肠刺激。
7.不等症状:即使孩子暂无不适(如少量误食),也需紧急就医,请根据医生判断,别掉以轻心延误救治。
8.不慌乱:家长需保持冷静,避免因惊慌影响判断和加剧孩子恐慌。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