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隐私,很多人会选择在手机上贴防偷窥膜。然而有网友发现透过防窥膜看东西,会出现叠印和变暗的情况,引发关注和热议。

在Quora上,一位用户报告称,使用防窥膜两三个月后,他开始感到“快要失明”,眼前似乎总有暗影,角膜经常充血发红。
Reddit上也有用户反映,使用防窥膜后出现头痛、眼疲劳和头晕等症状,甚至需要药物缓解,持续时间长达数月。

防偷窥膜会伤眼睛吗?防偷窥的原理是什么?一起来看↓↓↓

1904年,英国发明家哈罗德·丹尼斯·泰勒用化学方法在玻璃上涂了一层薄膜,成功削弱了光线反射,就像给镜头蒙上了一层轻纱。1935 年,乌克兰物理学家奥列克山大·斯马库拉进一步完善了这项技术,发明了基于干涉原理的抗反射涂层,让二战时期的德国军方都视其为珍宝。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隐私问题变得刻不容缓。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屏幕内容只对正面的使用者可见,而从侧面看则一片模糊?

答案在就是微百叶窗技术。这就像家里的百叶窗,通过调整角度控制光线一样,工程师们在薄膜中嵌入微小的垂直百叶窗结构,让光线只能沿特定方向传播。从正面看,屏幕清晰如常;从侧面看,却是一片模糊甚至全黑。

它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版本粗糙而简单,主要用在商务笔记本电脑和银行 ATM 机上,保护敏感信息不被偷窥。经过反复试验和优化,防窥膜逐渐变得轻薄、耐用,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普通人也能用上的“隐私神器”。

当用户从正面(接近 0°视角)观看屏幕时,光线可正常通过,屏幕内容清晰可见;而从侧面观看时,百叶窗阻挡光线,使屏幕呈现模糊或黑暗状态。这一技术由 3M 公司率先开发,并广泛应用于现代防窥膜产品。

虽然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证明防窥膜的蓝光暴露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但长期高强度使用可能加剧眼部不适。

屏幕变暗了,文字边缘像蒙了层薄雾,颜色也不对劲——图标变得暗淡,蓝色的链接泛灰 图源:网络

另外,防窥膜还有一个特点,它可以导致屏幕颜色失真,尤其在低质量产品中更为明显。研究指出,颜色失真和对比度下降会降低视觉敏锐度(visual acuity),特别是在弱光或低对比度条件下。

防窥膜下的电视 图源:网络

如白色背景上的浅灰文字(常见于网页),本身对比度就低,防窥膜再削弱亮度后,文字边缘模糊,阅读困难加剧。实验表明,在这种条件下,受试者识别字符的时间增加约 30%,错误率上升 20%。在前面的案例中,有人提到“眼前有暗影”现象,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正是大脑需要额外处理失真的视觉信息,从而增加眼部和神经系统的负担。

眼科医生:防偷窥膜 不建议使用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验光科副主任石梦海看来,防窥膜是否会直接伤害到眼睛,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能证实,但贴了防窥膜后手机屏幕亮度下降,眼睛可能会出现不适的症状。

从用眼健康的角度看,屏幕过亮或过暗都不利于眼健康。屏幕太亮,会产生眩光;而屏幕太暗,图像的对比度降低,眼睛出现疲劳。很多人在注意力过度集中的情况下,会不自觉地减少眨眼的次数,时间久了之后,会出现干眼症。

有业内人士表示,除非有特别的隐私保护需求,不建议消费者选用防窥膜。

正确保护眼睛的方法

不管是否使用防偷窥膜,我们都要注意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屏幕亮度等,在感觉眼睛疲劳后,要立即停止使用并眺望远方。

正确保护眼睛的方法:

  • **不在黑暗处观看主动发光体,**包括电视、手机等;

  • **减少观看主动发光体的时间,**注意眼睛的休息;

  • **多眨眼,**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分钟眨眼约24次,每次眨眼时,眼睛都会分泌泪液,来保证眼表的湿润。玩手机时眨眼次数变少,导致泪液分泌不足、眼表干燥,长期下来可能会造成干眼症。

来源: 广州反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