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随着居家用药场景的增多,药物性肝损伤(DILI)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隐患。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导致的肝损伤住院病例超过25万例,其中约20%的患者因未及时发现而发展为严重肝病。作为临床药师,我们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帮助您掌握居家用药的安全准则,远离“隐形杀手”。

一、警惕!这些日常用药可能伤肝

1. 西药类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长期滥用可能引发肝损伤,尤其老年人群风险更高。

抗生素与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擅自停药或超量服用易诱发肝衰竭。

代谢类药物:糖尿病药(如格列本脲)、降脂药(如他汀类)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需定期监测。

2. 中药与保健品

“天然无毒”≠安全:何首乌、土三七等中草药长期超量服用可能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含朱砂、雄黄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含重金属,易蓄积中毒。

警惕“护肝神药”:市场上宣称能“保肝”“解酒”的保健品,可能违规添加药物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反而加重肝脏负担。

二、科学用药四原则,守护肝脏第一步

1. 用药前:三问自己

✅是否需要用药? 感冒发热时,优先物理降温而非盲目服药。

✅能否用非处方药替代?如普通感冒可选择只服用一种中成药复方颗粒。例如若服用999感冒灵复方颗粒,该药物已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无需再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胶囊等退烧药和氯苯那敏抗过敏药。

✅是否了解药物肝毒性? 通过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或药师咨询,规避高风险药物(如自行服用过量对乙酰氨基酚、含有何首乌、雷公藤的中药保健品)

2. 用药中:严守剂量与疗程

勿超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过量易致肝坏死。

勿自行停药:抗结核药需全程规律服用(通常6个月以上),擅自中断可能诱发耐药性或暴发性肝炎。

警惕“叠加风险”: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如抗生素+抗真菌药)时,需咨询药师评估肝损伤风险。

3. 用药后:密切观察身体信号

早期预警症状:乏力、食欲减退、尿黄、右上腹隐痛等可能是肝功能异常信号,出现后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定期肝功能检查:长期用药者(如慢性病患者)每3-6个月检测一次肝功能(ALT、AST、胆红素)。

三、特殊人群用药需格外谨慎

1. 老年人

肝脏代谢功能下降,药物半衰期延长,需减少剂量(如普萘洛尔常规剂量减半)。

避免使用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如地西泮),优先选择肾排泄类药物。

2. 孕妇与哺乳期女性

部分药物(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肝脏发育,需严格遵医嘱选择妊娠安全等级药物(如A/B级)。

哺乳期妇女慎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以免通过乳汁损害婴儿肝功能。

3. 慢性肝病患者

如肝硬化患者,避免使用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如丙戊酸钠),以防加重肝损伤。

必须用药时,选择经肾脏代谢的药物(如恩替卡韦),并密切监测肝功能。

四、中药使用避坑指南

1. 避免盲目进补:

“土三七”误服可能引发肝小静脉闭塞病,需与“三七”严格区分。

长期服用含何首乌的保健品可能导致肝纤维化,建议间断使用且不超过推荐剂量。

2. 煎煮与炮制关键:

不当炮制(如生半夏未减毒)会显著增加肝毒性,务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炮制后的中药材。

避免自行配伍中药方剂,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如含朱砂的方剂不宜与含溴化物的西药同服)。

五、给居家用药者的贴心建议

1. 建立用药清单:

记录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保健品),就诊时提供给医生,避免重复用药。

2. 正确储存药品:

避光、干燥处存放,避免儿童接触(如某些糖衣药可能被孩子误食)。

过期药品及时清理,切勿服用。

3. 紧急情况处理:

误服大量对乙酰氨基酚(如≥10g)需立即就医,可联合服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出现严重黄疸、意识模糊等症状时,24小时内就诊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结语

药物是健康的“双刃剑”,科学用药方能趋利避害。居家用药时,请牢记:不滥用、不超量、不混用、勤监测。遇到用药疑问,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让每一次服药都成为安全的守护而非风险的开始!

来源: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