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小麦霜冻害是在气温低于0℃时,地面温度﹣2~﹣4℃或更低时造成的冻害,是我国北方冬麦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其过程是叶片表面先结冰,然后整株、叶片、叶鞘呈水渍状,气温回升后结冰融化水渍状消失,叶片不显出冻害症状,几天后叶片颜色加深呈浓绿色。黄淮冬麦区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也是春季晚霜冻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发生频率在30%以上,严重时可造成30%-50%的减产。随着全球变暖和该区主栽品种的春性化,晚霜冻发生与危害出现了逐渐加重的趋势,给当地冬小麦高产、稳产带来较大影响。我国小麦霜冻危害比较频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经105°~120°,北纬33°~38°的区域内,重点区域包括河南北部和东部、河北和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地区。
冬小麦晚霜冻害主要表现为:
(1)残穗,只有部分小穗发育结实,其余发育不完整或只有穗轴而无膨大的颍壳。(2)形成无颖的空穗,只有穗轴。(3)形成空心穗即“哑巴穗”,该类型幼穗全部冻死,但节间完好,仍有生长点能继续生长,无潜蘖芽出生。(4)无子粒穗,小麦幼穗在药隔形成后期受冻,子房会全部冻死,穗完好但不能结实,在太阳下明显可见整个穗透明。
“冬小麦晚霜冻综合防御技术”主要包括:选用抗霜小麦品种、播前增施有机肥、控制播量并适当晚播、适时浇越冬水、冬前和春季镇压、浇拔节水、霜冻来临之前灌溉、霜冻后施肥浇水等8个方面。2012-2013年“冬小麦晚霜冻综合防御技术”在河南省商丘、鹤壁和新乡等示范推广共计151.5万亩,减损增效2490.32万元。
二、农业气象原理
播种前增施有机肥可显著改善土壤结构空隙状况和水分状况,不仅能提高小麦自身抗冻能力、增加土壤养分、水分,还可推迟小麦的生育期3~5天以达到躲避低温敏感期,减少晚霜冻危害的目的。
拔节期以及霜冻来临前灌溉可改变农田热量状况,灌溉后农田反射率减小,有效辐射减小,辐射平衡增加,空气温度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水的热容量远大于空气热容量,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增加、空气含量减少而使土壤热容量增加,保温效果好。试验表明孕穗期灌溉可以提高田间气温0.6℃,气温≤0 ℃的持续时间可缩短1-2小时。
三、技术方法要点
1. 防霜冻基础措施
以“种”防霜: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苗色深绿,起身、拔节稍晚,抽穗、成熟正常的品种。
以“地”防霜:增施有机肥,每亩底施优质有机肥2000~3000斤,纯氮15~20斤,纯磷12~16斤,纯钾10~15斤;深犁耙透,上虚下实的整地标准。
以“播”防霜:适期少量晚播,躲避霜冻。半冬性10月8~12日,播量10~15斤/亩;春性、弱春性10月15~25日,播量16~20斤/亩。
2. 晚霜冻防御技术
适时镇压麦苗:在冬前和春季采取镇压措施可塌实土壤,提高表层土壤容重,增加根层含水量,抑制地上大分蘖生长,促进小分蘖的萌生,并可使拔节期推迟。
适时浇越冬水: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适时浇越冬水,可减轻冬季冻害和早春霜冻。
浇拔节水并追肥: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不仅可抗御晚霜冻害,还可成大穗,提高穗粒数和成穗质量。
霜冻来临前浇水:霜冻来临前浇水可增强土壤导热能力。有喷灌条件的地区,在发生霜冻时喷水,对防御霜冻效果更好。
3. 霜后挽救措施
小麦晚霜冻发生后,立即调查灾情,解剖幼穗划清冻害级别。对于仅冻伤部分小穗的轻霜冻,此时可进行叶面喷施减霜剂,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对重霜冻的中低产麦田及时追施氮、磷、钾肥,并浇透地水。高产麦田只透浇水,促进潜蘖的萌发和生长,切记不可割除地上绿色部分。
四、服务与推广方法
由当地政府牵头、主管农业的县领导负责,进行冬小麦晚霜冻综合防御技术技术的示范推广,气象局、农业局分工负责:
1. 县农业局负责协调在各乡镇示范工作,确定示范户和示范地块。
2. 气象局负责发布晚霜冻灾害预警,根据生长发育进程,密切关注冬麦田生长状况,农业气象服务技术人员深入示范推广点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技术的培训。
3.在推广乡镇举办培训班,发放并讲解《冬小麦晚霜冻服务手册》,对农民进行晚霜冻综合防御技术培训。通参加培训的农民带动周围农户进行浇水防霜,取得很好示范带动作用和培训效果。
4. 利用每年的3月23日气象宣传日进行科普宣传,发放技术手册和霜冻防御明白卡并细心讲解。霜冻来临之前,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服务材料,并通过多种渠道传播。
5. 霜冻发生后,推广应用单位迅速组织人员联合农业管理和农业科研部门进行霜冻灾害联合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编写成材料报送政府和农业有关部门,过预警平台能手段发布灾后补救措施及建议。
来源: 气象为农服务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