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刚刚影像科来电,说8床垂体核磁共振查不了!”8床患者小陈身高183厘米,体重高达168公斤,BMI值达到惊人的50.17,远远超出了1.5T超导型MRI扫描的承载范围。
小陈22岁,是在校大学生,他近5年来体重增加50公斤,诊断肥胖症,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重度脂肪肝、肝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糖耐量异常、维生素D缺乏等多种健康问题。
医生综合他的病史、检验检查、生活习惯,经过多学科会诊,为他拟定一份个性化、阶梯式、全流程的干预策略。
第一阶段(1个月-3个月):紧急“刹车”——改善代谢指标
目标:减重5%-10%(8.4 kg-16.8 kg),降低血压、血脂、转氨酶水平,缓解脂肪肝。
1.饮食调整:每日总热量控制在2050kcal-2200 kcal。
营养分配:
蛋白质:每餐1掌心瘦肉/鱼虾(如鸡胸肉、三文鱼),保护肌肉、促进肝脏修复。
碳水化合物:选择低升糖指数(GI)主食(燕麦、红薯),替代米饭和面条。
脂肪:减少饱和脂肪(外卖炸鸡、奶茶),增加ω-3脂肪酸(坚果、深海鱼)。
钙与维生素D:每日500ml低脂牛奶+1小时日照(促进钙吸收,对抗骨质疏松)。
学生食堂实操建议:
早餐:鸡蛋+燕麦粥+1份水果。
午餐:清蒸鱼/鸡腿(去皮)+杂粮饭+绿叶菜。
晚餐:豆腐汤+凉拌菠菜+半根玉米。
2.运动处方:保护骨骼的“温和燃脂”。
有氧运动:每日30分钟快走或游泳,靶心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脑循环系统机能时,安全有效的运动心率)100次/分-120次/分。
抗阻训练:每周3次哑铃深蹲、靠墙静蹲。
碎片化活动:课间爬楼梯、步行上课(日均步数≥6000步)。
3.医学干预:药物辅助与指标监控。
根据医嘱调整用药,包括减重、降压、护肝降酶等药物,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尿酸等变化。
第二阶段(4个月-6个月):巩固成果——建立长期健康习惯
目标:体重维持或缓慢下降(每月1公斤-2公斤),使各项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
1.行为矫正:破解学生群体肥胖陷阱。
熬夜管理:设定每天23:00前入睡闹钟,避免夜间进食。
情绪性进食干预:用无糖酸奶/水果替代薯片、可乐。
社交活动替代:组织同学骑行、篮球赛替代聚餐。
2.进阶运动:提升代谢效率。
HIIT训练:每周2次20分钟高强度间歇训练,如变速跑:快跑1分钟+慢走1分钟交替。
核心强化:平板支撑、桥式运动以保护腰椎,改善体态。
3.动态监测:数据驱动的科学管理。
自测:每日测量体重、每周测量晨起血压、每月记录腰围。
医院随访: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血脂、肝弹性检测。
App辅助:使用某健康App记录饮食,某运动App制定运动计划。
第三阶段(长期):预防反弹——融入生活的健康模式
目标:体重波动<3%年度变化,运动依从性>80%,社会功能评分恢复正常。
关键策略:
饮食弹性化:允许每月1次-2次“放纵餐”,但需在次日增加运动量。
可持续运动:选择热爱的运动(如篮球、骑行),转化为长期爱好。
同伴支持:加入校园健康社团,寻找“减重搭子”互相监督。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