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大学水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一项名为"作物空间种植结构全尺度优化"的研究成果近日登上国际权威期刊。这项由刘琦、牛军、杜太生、康绍忠等科学家领衔的研究,首次将省际粮食贸易的"虚拟水"流动纳入农业优化模型,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传统农业规划存在"生态盲区"
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60%以上,在西北干旱地区甚至超过80%。传统作物布局优化多局限于本地水土资源,如同"闭门造车"——某省通过改种低耗水作物实现节水目标,却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不得不从其他省份调粮。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作法,本质上只是将水资源压力进行了地理转移。
研究团队发现,我国省际粮食贸易中蕴含着巨大的"隐形水足迹"。以2020年数据为例,北方粮食主产区通过外调玉米、小麦等作物,每年相当于输出380亿立方米虚拟水,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调水量的3倍。这种跨区域的水资源再分配,使得传统单区域优化模型失去实际指导意义。
构建"水-粮-经济"三维模型
研究团队历时5年开发出全国首个多尺度耦合优化系统,将31个省级行政区的作物布局、虚拟水流动、粮食安全红线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模型包含327个决策变量,涵盖小麦、玉米、水稻等8大主粮作物,综合考虑了各省水资源承载力、耕地红线、经济效益等多重约束。
"我们首次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模拟。"论文通讯作者牛军教授解释,"系统能自动识别最优种植组合:当某省压缩高耗水作物时,会智能调整相邻省份的种植结构,确保全国粮食总产稳定。"
西北地区显现惊人节水潜力
在黄河流域的模拟实验中,新模型展现出革命性效果。通过优化陕西、宁夏等6省区的作物布局,在保证全国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农业用水量减少23%,相当于每年节约57亿立方米水——这比北京市3年的生活用水总量还要多。更令人惊喜的是,农民收入反而提升12%,打破"节水必减产"的固有认知。
虚拟水贸易揭示深层矛盾
研究揭开了我国粮食贸易中的"水逆差"现象:水资源匮乏的北方输出高耗水粮食,湿润的南方反而成为净输入方。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贸易流向,导致每年约120亿立方米水资源通过粮食贸易"隐形流失"。研究团队据此提出"虚拟水平衡"新概念,建议在制定粮食跨区调配政策时,必须建立水足迹核算机制。
"双循环"农业体系呼之欲出
基于研究成果,科学家建议构建"本地优化-区域协调-全国统筹"三级管理体系。在操作层面,提出"三圈层"种植策略:核心区保主粮、过渡区重节水、外围区推经济作物。同时建立虚拟水交易平台,让水资源富裕省份可以通过粮食贸易获得生态补偿。
这项研究已引起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项目组正在将模型接入"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未来农民在手机APP上就能获得种植建议。随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空间布局优化",这项科研成果有望成为破解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关键钥匙。
在气候变化加剧、国际粮市动荡的当下,这项中国原创研究不仅为14亿人的饭碗加上"安全锁",更开创了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正如康绍忠院士所言:"我们要让每滴水都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在粮食安全与绿水青山间找到最优解。"
来源: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