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每一滴水都关乎粮食安全。中国科学家近日在《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发表研究,揭示了五种冠层阻力参数化方法对玉米田水分循环的差异化影响,为精准灌溉提供了全新科学依据。这项突破性成果或将改变传统农业用水模式,助力全球节水农业发展。


干旱区农业的"水分密码"被破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通过为期两年的田间实验,利用3米深大型蒸渗仪系统,首次系统比较了Jarvis、Katerji-Perrier等五种主流冠层阻力模型在模拟玉米田水分运移中的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参数化方法不仅影响蒸散发总量估算,更会改变水分在土壤蒸发与植物蒸腾间的分配比例,这种差异在作物生长初期和末期尤为显著。

研究负责人于连宇副教授介绍:"冠层阻力就像作物的'呼吸调节阀',控制着水分从叶片到大气的过程。我们开发的STEMMUS-ET模型首次耦合了土壤液态水、水蒸气与热量传输的复杂物理过程,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农田水循环。"


Jarvis模型脱颖而出
在五种参数化方法中,Jarvis模型表现出惊人精度:蒸散发模拟的决定系数达0.86,日均误差仅0.71毫米。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太阳辐射、叶面积指数和最小气孔阻力等生物物理因素,特别是在作物快速生长期(LAI达5.24 m²/m²时),能准确捕捉灌溉后的水分响应。

研究显示,采用不同模型会导致显著的水分管理策略差异。以Jarvis模型为例,其模拟的蒸腾占比高达72.5%,而Kelliher-Leuning模型仅为57%。这意味着在同等产量下,前者指导的灌溉方案可节约15%的水资源。


揭开土壤水分的"黑箱"之谜
通过38层土壤节点的精细模拟,团队首次揭示了参数化方法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机制。虽然所有模型都能反映灌溉引起的表层土壤水分激增(20cm处含水量波动达0.03 m³/m³),但在根系密集的40-100cm土层,不同模型给出的水分分布差异显著。

"这就像给土壤做CT扫描,"团队成员蔡焕杰教授比喻道,"Jarvis模型显示根系层水分消耗更剧烈,说明作物能更有效地利用深层储水。这种洞察对制定抗旱灌溉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智慧灌溉的新范式
研究提出的"综合灌溉水效指数(IUE)"创新性地将水分来源与消耗路径相耦合。数据显示,优化模型选择可使灌溉水利用效率提升30%,这在年蒸发量达1500毫米的西北旱区意义重大。当地农技部门已开始试点应用该成果,在保持玉米产量的前提下,将灌溉次数从传统模式的5-6次减少至3-4次。

正在田间指导的于连宇算了一笔账:"按每亩节水50立方米计算,这项技术在整个黄土高原推广后,每年可节约黄河径流量约2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增百万亩灌溉面积。"


结语
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陆面过程模型的创新发展,更架起了理论科学与农业实践的桥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此类精准化的水分管理技术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竞争力。团队下一步计划开发基于卫星遥感的模型参数实时反演系统,让实验室成果加速走进田间地头。

这项刊发于《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农业水文模型领域已跻身国际前沿,为全球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