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果说电网是纵横交错的河流,那么,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就是长江。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的作用就是保证长江畅通无阻。”2月2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兼高电压研究所所长李光范在接收采访时,对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的作用做出生动的解释。“±800kV,正常!”、“±900kV,正常!”、±1000kV,正常!”。“升压至±1100kV!”一个果断、有力的声音,下达着操作指令。“数据稳定,一切正常!”。2007年8月16日15时26分,位于北京的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试验线段成功升压至±1100kV并稳定运行,新的世界记录由此诞生了!创造这一切的,正是李光范教授和他的团队。
青春年华在苦乐岁月里历练、成长
上中小学时,李光范非常爱好学习。高中时,赶上教育“回潮”有了两年宝贵学习时间,李光范每天都如痴如醉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高中毕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赶上“四个面向”,留给他的就只有一个选择——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在吉林农村,李光范一干就是四年。“那时就特爱看书,白天地里干活,晚上就坐在土炕上借着昏暗的灯光看书”。命运的不济和辛苦的农活,都没有打消他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下乡第二年,李光范被选为生产队第一批农机员,“当时比现在考驾照严格的多,光农机培训就一个多月,还要考交规、上机操作等等”,当开着生产队第一台拖拉机行驶在乡村小路上,李光范那时的心里别提多美了。队里的机器基本上没拿去过维修厂,都是李光范自己拿着农机手册一边琢磨一边修理的。这四年,成了他一生与技术不解之缘的一个开始!
1977年9月,李光范获得到吉林大学学习机会,几经磨难,终于圆了大学梦。1980年9月毕业后,又成功考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两年后硕士毕业。在这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高电压工程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产生浓厚兴趣。1982年12月毕业后,便留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1988年10月李光范受国家教委公费派遣到日本国立秋田大学学习,留学的两年,主要从事绝缘材料的放电、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日语优秀的他多次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并发表了5篇论文。这些,对后来回国搞特高压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问到当初国外是否也有很多“诱惑”时,李光范坚定地回答道:“诱惑肯定不少,但我的心在中国,根也在中国,祖国培养了我,所以一定要回到祖国怀抱去,去奉献我的一生”。
初露锋芒退掉日本四台变压器
在搞特高压研究之前,李光范主要从事高压方面的研究工作。那时,凭借多年相关研究经验和成果,在业内就已颇具影响力。而一次退掉日本四台500kV超高压电力变压器事件,更是让他初露锋芒,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和赞誉。1998年,浙江省一个变电站从日本一家著名公司引进了四台500千伏变压器,特邀请李光范作为技术指导负责设备的验收工作。试验过程中,一台设备被检测出问题,李光范找到日方代表交涉。在看过检测结果后,日方代表很爽快,说这只是个别的案例,称马上通知日本工厂重新生产一台调换,而且不收任何费用。不久,新的变压器运了过来,然而,检测时又出现之前同样的问题。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李光范带领技术人员又反复进行了检测和验证,结果还是一样。李光范第二次找到日方代表,这次日方负责人、总工程师闻讯也赶了过来。又经过多次检测、讨论,日方最终承认是设备内部问题,但仍坚称这是偶然事件。连续两台出现同样问题,李光范坚持认定这是设计问题,而不是日方所谓的偶然事件,并对之前通过检测的三台设备表示同样的担心。为避免将来可能产生更严重后果,李光范及时向相关部门领导做了详细汇报,并建议将四台变压器全部退回重新设计生产。开始日方拒绝全部退回要求,李光范也据理力争,毫不退让。最终在检测数据和论证报告面前,日方同意了退回要求。这一事件,在中国变压器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世界也引起不小的轰动。
后来,很多实践证明,李光范当初对日本这种变压器设计问题的认定是完全客观、正确的。本着对国家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对科学研究的认真态度,李光范运用扎实的技术为国家避免了经济损失,以及日后更多问题的发生。对于电力安全问题,特别是设备质量的重要性,作为技术人员,李光范说他们就像“消防员”一样,只要哪里出了故障,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好问题。
高速公路——中国第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
如果把高压输电线路比喻成普通公路的话,那么特高压输电线路就是高速公路。2008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条长达640公里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开始商业运行,线路起点山西的长治,经河南的南阳到湖北荆门,简称“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这也是全世界第一条商业化运行的特高压线路。李光范带领团队参加了从前期科研、工程规划、国产化调研、线路走廊选址、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各类技术规范的制订、设备设计监造、现场交接验收到系统调试的全过程。
有了这条特高压就等于在我国的华北电网和华中电网之间建了一条高速路,不仅可以实现大容量、低损耗的远距离输电,而且还能节约资源。据国家电网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特高压交流线路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可将最远送电距离延长3倍,而损耗只有500千伏线路的25%至40%。输送同样的功率,采用1000千伏线路输电与500千伏的线路相比,可节省60%的土地资源。钢材用量可以降低三分之一,铝材用量可以降低二分之一,造价要降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此外,整个工程国产化率在90%以上,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现在,当沿着这条输电高速路行走时,你会发现所有设备的标识上都是中国厂家的名字。李光范自豪地告诉我们:特高压建设使我国登上了世界电网的高峰,在这一领域我们摆脱了以往跟随和追赶的角色,实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赢得了与世界一流水平同台竞争的国际话语权。
扬眉吐气由人讲我听 到人听我讲
短短几年,李光范带领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但最让他高兴的还是中国特高压事业屹立在世界之巅带来的自豪感。2006年11月28日,“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吸引了世界19个国家的350多位特高压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会议展示了中国特高压输电研究、实践所取得的成就。“报名人数几乎超出我们的接待能力,外籍代表就两百多位”会前报名火爆的情景,李光范至今仍记忆犹新。会议上三百多名国内外专家还特别参观了中国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李光范在现场详细介绍了试验基地建设过程,以及目前的运行情况。中外专家对已建成投运的户外试验场和特高压直流试验线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试验基地15项世界第一的指标更让来宾赞叹不已,并动情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人实现了国际高压界很多年以来想做而未能做的事业”;“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户外冲击发生器”;“中国正在引领世界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以前,像这样的国际会议以前都是欧美唱主角,而且IEC和CIGRE两大组织同时在一个国家召开如此大规模的会议也是绝无仅有的。另外,以往的国际标准研讨会中国能参加最多也就几个人,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当听众。现在,中国开始成为主角,参加的人多了,而且更多时候是我们在讲,其他国家的人在听。我自己前几年到一些欧美国家学习交流时,经常遭受种种冷待,而现在则成了贵宾,成了他们想尽办法希望“取些经”的老师。这是历史性的转变,作为这一过程的亲身参与者,李光范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六特精神——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团队
多年来,李光范带领高电压所全体成员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特高压变压器研制监造过程中,年轻的技术人员在西安连续监造100多天,创造了最长的出差纪录。在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建设和西藏高海拔试验基地建设过程中,全体成员放弃了两次出国安排、大量与试验基地建设无关的会议及长时间出差、以及自大年初六起包括“五一”、“十一”长假在内的所有休假。院领导以“六特”概括了高电压所的团队精神:即“特别讲大局,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协作,特别能攻关”,这是对李光范和高电压所全体员工最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是最引以为自豪的评价。
2009年2月25日上午,中国电科院高电压技术研究所被授予“突出贡献集体”的荣誉称号,李光范所长代表高电压研究所捧回此殊荣。长路漫漫,李光范在特高压建设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为我国的特高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很好的诠释和履行了一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采访临近结束,李光范充满自信地对记者说道:“在未来,中国的特高压事业一定要腾飞,而且还要飞得更高更远。为此,我愿意继续奉献我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刘金星,范晴晴.保障输电“长江”畅通无阻[N].国家电网报,2009-02-17(002).
[2]张庆伟.为了中国特高压事业的腾飞——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高电压研究所所长李光范教授[J].科学中国人,2009(11):10-15.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物理演示与工程训练科普教育基地